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二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013年07月28日17:34

湖南理工学院   何家驹

 

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确是比较难学、难懂,并且抽象而枯燥,但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也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而古代汉语恰恰是开启中国传统文化之门的一片钥匙。那么,如何使得古代汉语这门抽象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而有趣呢?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进行了“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实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

(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为什么要把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作自己工作的重点呢?首先,这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第二,这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我们可以带动德智体几项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动力,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决定于其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审美情趣,这决定于其文化知识素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韧性,是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这决定于其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第三,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它的灵魂是创新,它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于人的创新能力,这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主要是靠高等学校。那么高等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呢?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想,尽管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的培养方式,然而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得依靠每一位科任教师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去具体实施。那么,每位科任教师如何在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中去具体实施呢?应该说这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因为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那么所采用的方法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在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为了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树立以学生为本和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用。只有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创新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凸现出来。二是教师在教学当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品格,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性品格主要是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可以说人们之所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在于对该问题产生了怀疑。怀疑是对旧有的或传统的结论所进行的大胆的否定,是新发明或新创造的开端。如果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创新精神,当然也就没有科学发明或者发现。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崇尚怀疑的治学精神。在怀疑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即大胆地提出新的设想。然后便是小心地求证,并把它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最后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发现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或创造新产品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最根本的特征一是超陈性,即具有超越陈旧认识和理论的特性;二是独创性,即能给人以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征;三是整体性,即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必须实施创造性教学。所谓创造性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既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开拓精神,求实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而不是以填充知识或应试为核心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即一是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石,没有这块基石,就谈不上什么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使命的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注重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将自己的科研实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创新意识。这样一来,实施创造性教学就必须注重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

5)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师范素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它是为阅读古文服务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将古代汉语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阅读古书的能力,采取“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与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从而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的认识过程属于智力因素范畴,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这么几种因素:兴趣、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主要起着识别、记忆和巩固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则主要起走向、动力和稳定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不少教师还存在着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也曾在这方面走过一段弯路。我们曾经这样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水平,无非是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多读一些古代作品,多练习一些古文今译,于是我们在狠抓学生的智力因素上面下工夫,并且在学生中搞过几次教学活动,诸如开展古文朗诵竞赛,古代汉语知识竞赛,古文今译竞赛等。我们想通过开展古文朗诵竞赛,以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感知能力;开展理论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记忆能力和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开展古文今译竞赛,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古代汉语教学工作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全面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来说并无多大的效果,因为除了一些学习尖子之外,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看不懂,译不出,记不住,弄不清。实践证明,在古代汉语教学活动中只抓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够的,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学习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够得以全面提高。有感于此,我们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非智力因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1)激发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学生最初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盲目性和随机性可能朝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学习活动的终止或转移,一是学习活动的深入持久地进行。这两种转化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浓厚兴趣,这种浓厚兴趣使得主体的学习活动带有明显的个性心理倾向,其实质就是使学习活动成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这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使学生把学习古代汉语当作一种自觉的感兴趣的活动。为达此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运用直观教具来激发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来激发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来激发兴趣。

2)诱导动机,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当兴趣产生之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主体体验的逐步深刻,兴趣往往会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由此可见动机是促使主体行动的直接的推动力量。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十分注意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为达此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寄予期望,培养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这也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寄予期望,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通过努力之后,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无庸讳言,在实际工作当中,不少教师往往只对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寄予期望,使得这些学生的成就动机经久不衰,而对那些中、差生却往往显得多少有些冷漠,甚至歧视。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待中、差生的不正确的态度,要有意识地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3)调动情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认识过程里,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进行对古代词汇的记忆,对语法的练习等智力活动,长此以往,这种活动难免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主体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在认识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作用,那么就可以使单调的智力活动变得充满情趣,起到促进智力活动的深入持久地进行之作用并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还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此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4)磨练意志,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稳定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某些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大的兴趣,并且动机明确,但最终他阅读古文的能力不仅没有进一步提高,相反地还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难的过程,对于哪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在困难面前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因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经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十分注意磨练学生的意志,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稳定作用,从而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能够将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达此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开展磨难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坚定信念,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创造作用。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创造,因此我们应该使学习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性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又离不开非智力因素。许多科学家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创造性的活动才能成为可能。在非智力因素之中信念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活动实际上是人对一种理想和目的的追求,这种追求必须以坚强的信念作为其精神支柱。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我们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创造作用。

(三)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成效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时,我们还探索出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并以量化的形式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四个方面来对每个大学生进行考核。现将具体考核内容列表如下。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评价量化表

评价因素

得分

母项

母项权数

子项

子项权数

子项得分

母项得分

A创新意识

KA=0.15

A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K1=0.40

 

 

A2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

K2=0.60

 

 

B创新精神

KB=0.20

B1怀疑精神

K3=0.30

 

 

B2开拓精神

K4=0.40

 

 

B3求实精神

K5=0.30

 

 

C 创新能力

KC=0.50

C1想像能力

K6=0.20

 

 

C2创造性思维能力

K7=0.35

 

 

C3实践能力

K8=0.15

 

 

C4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能力

K9=0.30

 

 

D 创新个性

KD=0.15

D1好奇心

K10=0.30

 

 

D2兴趣

K11=0.30

 

 

D3动机

K12=0.20

 

 

D4意志与信念

K13=0.20

 

 

我们一方面根据这个量化表,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来对每个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总体评价,另一方面又通过考试成绩的对比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效。我们的“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据调查,不少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对古代汉语并不感兴趣,认为它抽象、枯燥、难懂、无用(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是有用的)。我们的古代汉语教改实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这一观念,使古代汉语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难懂为易学,变无用为有用,从而使古代汉语课成为了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尽管我们过去一直在倡导启发式教育,强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无庸讳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里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实验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我们依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根据创造性教学的原理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设疑、讨论、点拨、实践”古代汉语四步教学法。如果我们把学生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喻为学生到知识的宫殿去发掘知识宝藏的过程,那么古代汉语四步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设疑”激发了学生敲开知识宫殿大门的兴趣,“讨论”引导学生踏上了通往知识宫殿的征途,“点拨”授予了学生开启知识宫殿大门的金钥匙,“实践”让学生进入了知识的宫殿去自由地获取无尽的知识宝藏。

3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师范素质,增强了师范职业技能

我们在教改实验当中,始终面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把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一与中学文言文中的用例结合起来,把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与中学文言文篇章教学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正确地分析课文,学会运用创造性教学法去从事中学教学,以适应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中学文言文教学与研究活动,我们抓住教学实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占代汉语知识去从事文言文教学工作,如何解决在文言文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词语。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师范素质,增强了师范职业技能,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专业思想。

4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采取“面向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改革课学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等措施,以及通过采取“课堂教学、中学文盲文教学与研究、社会调查”相结合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发展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了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创造性品格,从而达到了本项教改实验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最终目的,同时也探索出了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与科学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