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教改新论 > 详细页面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2013年07月28日19:45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董家沟小学   孙超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还要时时处处遵循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支持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来。不再是通过直接包办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更加有策略和讲求技巧和艺术,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得到来自教师的推动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实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能和谐地开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放和收。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和完整化。怎样处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放与收呢?不能为了放而放,看似活跃,实为混乱。要创设情境,把儿童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气氛中,教师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产生好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粗浅看法。许多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大胆放手,要么放了就很难收住学生的心,个别学生趁此浑水摸鱼,课堂纪律出现混乱,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如有的教师太过放心,课堂上完全是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在漫无目的的讨论中度过一节课;有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许多问题价值不高,根本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要么就不放,一节课死气沉沉,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默默无闻的听,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训练,把所学的内容牢固的记下来。如何解决好“收”与“放”这一相对矛盾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改善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必须要在课堂中学会“放”还要做到“收”“放”适时,“收”“放”有度。

一、放而有度。教学过程中的入必须把握好度,放得过度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放的不够,则训练目的达不到,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放的度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教材的重难点;第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的难点、重点以及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突破点。课堂上涉及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以便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探讨,深入而透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培养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教师会让学生感受三个事例中反应的精神与能力,以及三个事例的相同点。在数学课堂上,学习《采松果》时,老师往往会让学生研究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来体会人中反映的精神与能力或寻找解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经常的让学生自我探究,所以课堂的形式也就比较活跃,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多。

二、收得要及时。同样,只有“放”而没有“收”的课堂也不会是一个好的、有意义的课堂。“收”其实是一种提升,教师应当在充分倾听的情况下,整合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将之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水平。要上好一堂课还必须要由学生的配合,也就是要有良好纪律的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上,使学生能在40分钟的课内掌握到的知识点最牢固,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真正的学会一些东西。收得如果及时,对于那些思维敏捷、理解速度快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鼓励,而对于那些思维较为迟钝、理解速度慢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及时的解惑。

例如在《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口语交际中,学生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顾惜讨论要求,会使课堂秩序混乱,我会及时制止,说明要求,采取规范积分比赛形式组织班级纪律。又如,在学习《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的方法推体会面积不同单位时,学生激情很高,不等老师把要求说清楚,就急不可待的要去剪去拼,这时如果也放任学生自己去弄,教学效果不定不会很好,因而在此外,我马上让学生静下来,逐一说明操作过程以及要求,这样学生在有目的有要求的情况下,很快很好就完成了任务。这里就充分体现了“收”的意义,使教学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放”和“收”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呢?我感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收,自己先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在学习方式中存在误区时,探究达不到一定深度时,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就“收”得恰当。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迅速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或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这就是“放”得适度,这样的学习会更有实效。

总之,“放”与“收”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我们在各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探究、总结、创新、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合理,才能“放”得从容,“收”得潇洒,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