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教改新论 > 详细页面

“问”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


2013年07月28日19:50
 

辽宁省大连金州新区红梅小学  许海香

小学低年级处于幼小衔接的完成期,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天真纯洁,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满脑子的“为什么”说不准会在什么时候蹦出来,给你来个措手不及,这恰恰是他们的可爱之处。语文课上,不只要让孩子们学会“听说读写”,还要让他们学会 “问”,学会思考。

几年来,我努力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实践着以问题为中心的“问答问答”新模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大家答。其中的“教师问”,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读文之前提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学生答”是指学生在充分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学生问”是指学生在刚才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老师或同学们解答。“大家答”是指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交流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地作以补充。在这“问答问答”中,简化了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读文、理解、感悟、交流,并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问”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导入新授的环节,如果能够在这个环节创设有趣的情境,会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如《雨点》一课,我利用谜语导入新授:“千个点儿,万个点儿,掉进水里没有点儿。”这个小小的谜语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极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因为他们天生喜欢猜谜,这个谜语对他们来说难度适中,在经过认真动脑筋思考之后就会很快得到答案。而且,在解开谜底的同时,他们将获得巨大的成功的体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充满自信。

二、分配时间、指导方法,让“问”引领学生的阅读

在阅读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占时间最多的一个环节就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个大问题统领整个环节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边读文边思考。如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在品读课文这个环节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画家和牧童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呢?请你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喜欢的理由。”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不论他们喜欢谁,都会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自己的理由。而这些理由,恰恰是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的两个人的不同,从而比较出画家的“谦虚、画艺高超”和牧童的“细心、勇于指正”的特点。

三、抓住契机、引导质疑,让“问”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是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进行全班交流的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度思考,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在理解了全部内容之后,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习惯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我们在上《风娃娃》一课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风车”是怎样抽水的呢?为什么要“纤夫”拉船,而不是船长开船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明白,积极作出了解释,但教师要适当的补充。比如我在“大风车抽水”这个问题上,给学生演示了课件,因为风车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较远,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四、面向全体、各抒己见,让“问”塑造学生的习惯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不要怕学生问,而要让他们知道,“不懂就问”。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在“问”上非常勇敢,能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绝不等到下课,能在学校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回家里。比如,在自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会先查字典解决,解决不了的会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也会随时提出,以求得同学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上没能交流充分的话,课下也会找到老师问个明白。我想,“问”对他们来说就是要求真,他们已经懂得的“问”的重要性。

总之,“问”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决不错过每一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在提问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