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教育新闻 > 详细页面

走进工厂:将知识“零件”解构重组


2013年08月07日15:18 中国教育报

■杨申 赵魏偞

    王子是扬州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他一直对自己的绩效考核作业不满意,却怎么也找不到问题,“我按照书本理论制定规则,为什么制定出的标准却总是不适用。”

    日前,为进一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扬州大学商学院将课堂搬进工厂,在贝发集团生产线的管理实践中传授知识,应用知识,检验知识。

    “课堂上老师一直强调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制定绩效评估标准时却容易将它与绩效管理割裂开来。只有真正管理过工厂,才能认识到其中的内涵。”才经过一天的生产线管理实践,王子就找到了自己在进行绩效管理时未考虑到的软因素。

    他举出一些例子,比如磨具制作过程中的物料浪费,单从理论角度分析,制定标准时会更多考虑在生产环节中减少物料损失,而时间价值却总被忽略。真正管理过磨具制作的生产线后,才能发现,拿放物料就会产生时间上的浪费,工人们要保证无缝对接,就需要每个人按时完成每一步,进行无等待的操作。

    而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见习的高瀚翔也发现,工作积极性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一个工人如果很有积极性,离开岗位时他会主动关闭操作台上的水龙头,而没有积极性的人则不会,两者在节能上就产生了差距。“管理者如何让人主动工作,这就涉及绩效激励问题。此外,管理者谈话的语气也会影响到这个结果。而这些软因素仅仅通过课堂讲解是无法真正领悟和学习到的。”

    对此,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谭燕老师深有感触。她说,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有员工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激励效应,包括计划、组织、建立、领导、协调及改进等要素,以此来确立、预测及评估员工的绩效。“而学生往往无法理解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总是只关注于其中一点,忽视其他。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树立大局观念。”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循着理论指导的方向,把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零件”打乱重组。“但实践的意义不止于此,在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而提高公司绩效。”学生刘颖霏在实习日记中写道。在与贝发集团管理层的研讨会上,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市场细分过于狭隘,市场定位不准确”、“车间工作的条件较差,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商务1002班的学生许岷宇感慨:“在公司里,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运营中。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在不断地探讨中,也能获得创新性管理方法与可运行方案,培养我们主动创新的思维。”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合商科的学生,理工科的学生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理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沈璋俊在了解实践教学后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的就是针对性强的实践机会,如果能进入企业进行训练,对一个项目的运行发展负责,针对实际问题去思考,给予恰当的反馈,并看到最终的成效,这样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培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