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班”要在制度上设计得更合理一些,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避免过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
■杨朝清
斥资千万元,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媒体报道的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企业“私人定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培养“准员工”,引发不少关注和质疑。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成为一个被遗忘、被忽视的角落,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处于边缘化位置,遭遇形形色色的歧视与社会排斥。这一次,“宝马班”却凭借大手笔、高投入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打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好工作难找的时代背景下,“宝马班”学生不仅享受了豪华的“私人定制”,还拥有令人羡慕的“金饭碗”,自然会成为舆论的焦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职业资格准入等配套机制不完善等瓶颈问题,加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薪酬待遇、劳动保障、发展空间、社会认同上还普遍存在吸引力不高的问题,由此带来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用工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职业教育既不能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也不能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职业教育要实现“自我救赎”,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回应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杜绝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断裂和脱节,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这是职业教育“凤凰涅槃”绕不开的路径。
目前,国家正布局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宝马班”花重金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做法,既解决了企业“选才难”,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真正做到了产教深度融合,符合我国强化实用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不过,“宝马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短板”。同一所职业院校内,“宝马班”学生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和实习机会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带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引发公众的公平焦虑。
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而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基点。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固然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侵占、挤压其余学生的教育资源。一旦“宝马班”异化为“特权班”,就背离了教育公平。因此,“宝马班”在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要在制度上设计得更合理一些,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避免过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
只有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并兼顾教育资源使用公平,职业院校毕业生才会拥有更多改变命运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才可能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渠道。从这个角度上说,公众对“宝马班”不必过度焦虑,应当看到其促进职教转型和创新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