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开在心灵的语言之花


2014年11月01日00:03

                          开在心灵的语言之花   

                                ——浅析孔子和学生谈话的语言艺术

                           新疆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 王焕华

我和学生发生了几次言语上的冲撞后,虽然通过训斥和威胁,班上的学生看起来听话多了,乖顺多了。可是我还是感觉到了疏远和漠视,甚至仇恨!这不禁让我深深反思:老师和学生怎样说话,才可以拉近距离,减少伤害?

其实,圣人孔子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对后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和他门下弟子的交流在《论语》中有所记载,虽然大都语焉不详,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孔子和他弟子说话的艺术及孔子的语言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行恰恰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学生、和学生积极沟通的标榜。

孔子如何和学生谈话:

(一)信任,是与学生谈话的基础

孔子与弟子相处时,总是坦诚相待,毫不隐瞒,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大致意思是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他要去见南子,子路不愿意时,他耐心地跟他解释并且发誓,因为他不想学生误会,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

信任让孔子门下的众弟子们个个率性自然。于是孔门中辩论之声、质疑之气便成了寻常之音,也如孔子的警言般可爱。

信任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自如地表达,自在地学习。信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灵更贴近。信任让师生无障碍沟通成为可能。

(二)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孔子就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打消了弟子们的顾虑,于是他们毫无保留地各言其志。孔子和他的学生相处时,总是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他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为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学生在他面前就可以自如地阐述志向,表达意见。而且弟子们表达自己意愿时,孔子从不加阻止,耐心听他们说完,即使对子路不满意,也只是“哂之”而已。正因为有孔子的积极鼓励,才有了子贡的雄辩,子路的率性,才有了孔门的灼灼阳气。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应当时时不忘鼓励学生,哪怕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或许都可以让学生打开思维,豁然开朗。鼓励,让学生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强有力,让学生翱翔的翅膀更加自信强健。

(三)直道相告,是师生畅谈的源泉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论语•宪问篇》中的一段对话。这则对话中的“直”字,就是直道待人,就是说真话。凡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以怨报怨,是一意报复,心有不平;以德报怨,则矫情太甚,心失偏颇。以直报怨,是万象历然,不落爱憎。

1、实事求是,中肯评价,不矫枉,不虚饰。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孔子用的是“信言”,其言不溢美,不饰过,实事求是。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安贫乐道,勤奋好学,“闻一知十”。子贡说自己“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孔子听罢,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论语•公冶长》)在此,孔子肯定了颜回的“贤”,也明确告知子贡的确不如颜回,希望子贡及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

有一次,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子路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于是孔子又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论语•公冶长》)对子路的优点和缺点,他直言不讳,不扭捏,不纠结,自有一种清爽之气。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把什么强加给我,我也不把什么强加给别人。”孔子对他说:“子贡啊,这是你做不到的。”(《论语•公冶长》)对这个行事聪敏说话漂亮政商两界俱得意的学生,孔子直接提醒他:千万聪明莫被聪明误,尽说些漂亮话,到头来,会自我蒙蔽的。孔子对学生的评价真真是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在常常因为各种欲望而很难“自知”,自然也就很达到“明”的境界。对学生来说,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犹如指路明灯,可以照亮他们内心的黑暗,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更上层楼。

2、对学生不良行为直言痛责。

孔子向来主张说真话,认为“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的”(《论语•学而》);并对那些不分是非、媚世伪善之人表示极大的痛恨,孔子说:“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仁德的小人蟊贼。”(《论语•阳货》)正因为如此,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学生有不良的品行之时,孔子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抨击和鞭挞,绝不留有一点情面。

子贡爱批评人,孔子很不高兴,于是很不客气地叫他的名字说:“赐啊,你是够聪明的啊!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批评别人)。”宰予白天还在睡觉,孔子疾言厉色,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大致意思是“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对学生的这些毛病,孔子是直言批评,毫不留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视错误,改过自新。

季孙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有还为季氏聚敛钱财,为虎作伥,损害百姓利益。孔子看到这种情形之后,十分恼怒和痛恨,对冉有提出严厉批评:“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学生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论语•先进》)以如此严厉态度对待学生,这让我们见到了孔子恭良温俭让表象下的“真实”——疾言厉色,像真人一样地鄙视人,痛恨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谆谆教诲固然很好,容易让学生欣然接受,身心愉悦,但疾言厉色却如当头棒喝能够促使学生猛然惊醒,悬崖勒马。疾言厉色,虽然有点面目可憎,但“良药苦口利于病”,适当地痛骂是完全有必要的。只要不是“以暴制暴”,不是“以怨报怨”,只要秉持正道,平平正正,施之以责罚,兼说之以理,且动之以情,那么“小惩而大戒”,学生也仍会受益的。

一个好的教师(班主任)从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不对学生讲大道理,不让学生有罪恶感,也不让学生做什么保证。他们既不对过往的小事紧追不放,也不对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只关注学生的现在:是否需要帮助?是否快乐?有人情味地与学生沟通,才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可行之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