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 张洪庆
摘要: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南疆地区开办了许多民汉合校的双语教学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双语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南疆民汉合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形成,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 校园文化 德育
为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自治区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2015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接受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75%左右”。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新疆双语学校建设发展迅速,遍布天山南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不少学校重基建,重升学,却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德育的形成性教育。作为一名双语学校工作者,我认为应当重视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形成性教育。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校园文化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化适合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德育?这应当是每一个有为的教育者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教育机构和社会的文化理念。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两个方面。
一、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德育的形成。
我们这里所说的“显性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基础建设、制度建设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物质体现。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特别是近年来内地援疆工作力度的加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学校基础建设可用翻天覆地来比喻。新的建筑,新的宣传栏以及种类繁多的标志牌比比皆是。但我们发现有部分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临时抱佛脚,办学理念东平西凑,抄袭严重。校训不是“团结、奋进”,就是“求实、创新”,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办学宗旨大同小异,口号色彩浓,文化内涵少。学校工作与办学理念毫无关系,不仅学生、老师不知道学校的办学思想,甚至连很多管理者都不知道,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指针,而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上级的安排应付工作。因此,这样的学校工作不见起色,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特色。甚至于有些学校的《制度册》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严格按照制度操作的学校较少。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应当是长期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理念。
校园环境建设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品味,代表了一个学校班子的品味。一个有品位的学校班子一定会建设一所环境幽雅的学校,做到“让每寸土地传情”这一目标。把“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让事实说话,让显性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德育平台,促进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自学或不自觉地受到良好意识的教化与影响,从而促进德育形成与发展。可见,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一个只教书,没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的学校是无法进入名校行列的。
我们认为,办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显性校园文化,是创建名校的必由之路。诸如“一牌”、“二栏”、“三室”的建设,我们应当要看到有没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宣传牌;有没有学校特色的宣传橱窗公示栏;有没有学校特色的班级黑板栏;有没有学校特色的广播室、陈列室和图书室。这些“牌”、“栏”、“室”办的质量高不高,特色是否显著,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质量。如果一味追求建设而无本校特色,只能是平庸的文化特色。那么,所谓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不过是一纸空文。德育建设也因缺失了有特色的教育平台而无法实现思想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前不少学校对“一牌”、“二栏”、“三室”的建设,形同虚设,长年累月没有学生光顾,甚至于连宣传栏、板报的内容出现标题化的倾象,不能不让人担忧。
二、隐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德育的形成。
如果说,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尚可用临时抱佛脚的办法,通过资金投入展现出一种临时的校园文化,那么,隐性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了。当前,不少学校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热衷庸俗功利而忽视人本情怀,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上述现象在许多民汉合校中存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如何建设好隐性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其与德育的形成?我们认为,一要始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三要致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要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就需要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教师就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校风是学校的灵魂,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教风体现着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形成一个群体效应,就成为了莘莘学子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对象,成为了他们的楷模,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的优良校风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使学生仿效于教师的人格美,从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德育的目标。
其实,“文化”一词本身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校园内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并促进德育的生成与完善。但是,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如果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只是单纯地挂牌牌,摆花篮,追求时尚,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和功利化,而没有把人生理想、人格完善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内在有机的连贯性,没有校园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就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德育内涵。
新疆的双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到多民族这一特点。各双语学校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将新疆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文化交融、思想感情等内容统一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校园文化,进而影响到各民族学生,从而达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对于一所民汉合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彰显校园文化的管理特色。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内涵,促进学校德育目标形成于“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循序转化和协调发展,而完整的德育过程还必须通过认知领域、情感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等环节,才能达到道德训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性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无疑是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养成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双语学校,尤其要尽快形成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极具有渗透力地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文化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其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1]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孟韵.
[2]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豆丁网2012.4)
[3]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山东大学宣传部2012.10
[4]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