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 刘亚珍
传统的阅读课型是以课文为中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但这种课型的课文,生词分段教学,忽略了全篇课文在语法,情境和内容上的连贯性,片面地强化了读、背默写等单调而又重复的机械操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以及他们的智力开发。同时,没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进取精神,难以与执教者相配合,因而,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结束时,往往达不到其教学目的的要求。正是这种的课型结构必须改革的问题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设计教学结构时,以课文为中心,按程序,按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第二精度串讲课文;第三复习和综合练习。根据这三大阶段特定的教学要求。再分成若干个大小的教学层次。第一阶段:集中预习单词,然后预习课文并进行课文听力训练,最后复述课文,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除讲解单词以外其余的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的。第二阶段:讲解预习时提出的疑难问题,然后串讲课文,包括背句型和语言结构,以及修辞和作品欣赏等,最后听写课文,这一阶段虽然以教师讲解为主,但绝大部分是在学生已能熟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和难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巩固性操练,然后提纲挈零地复习第一册的某一课的内容,最后进行与课题相近的课外补充物的阅读和综合练习。实践证明,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运用构词法和语音规则记忆单词能力
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集中教学单词,施教的侧重点由传统的单一领读转移到新旧词汇的音、形、义及用法的讲解,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这样做既改变了单一刻板,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了对单词的印象,因而获得了较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discover一词时,笔者不急于领学生拼读,而是让学生找出熟悉他们的词根cover令其说出词性和词义,然后说明前缀dis-改变词义和后缀-y改变词性的作用,进而构成discover,和discovery。学生一经掌握这种构词规格,同类新词的分析自学能力也就产生了。笔者还启发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形词和同形异义、兼类词的词。以及按不同读音规则和使用范围分类的词汇。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比较分析中,增强了了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好外语的兴趣,领会到自己动手有所发现的乐趣,提高了识记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使用的词典和工具书预习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教好学好一门外语,仅有每天四五十分钟的实践活动,没有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是不能奏效的。然而,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的预习、复习,只是从课本到课本,没有语言工具书作“拐棍”是困难的。因此,要求每个学生自备一本词典和一本语法书。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做了特别的辅导。
在集中预习和教学单词以及课文听力之后,要求学生借助词典预习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先笔头,后口头的课文复习训练,并要求学生课后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译成汉语;在串讲课文时,遇有使用频率较高,且多词性、多词义的单词时,组织学生当堂查阅词典,使学生再富有竞赛的学习环境中,训练和提高学生查阅词典的技能。
在进行语法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在收集学过课程中有关例句的同时,自行查阅语法书中的有关章节,使学生对该语法项目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也培养了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在预习课文阶段,反复地有间隙地播放课文,使学生形成对于整篇课文朗读的语流印象,经过五、六次听力训练再加上课后的自我朗读练习,他们就能较为正确地朗读课文了。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先作口头复述课文的准备,然后进行复述。这种朗读训练多了,形成条件反射,碰到新课文或同等水平,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朗读起来就比较流畅了。同时,流利的朗读做基础,背诵课文就容易多了。
四、培养学生整理笔记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外语学习不仅要求初学者掌握一定的语音、语法规则,还要求初学者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及其一般和特殊的用法。仅有书本,没有笔记对这些词汇知识的分类,综合,比较,例语等内容做课外复习的依据,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记笔记时,把能感知的智能信息通过眼、耳、脑、手的协同动作,转化为文字信息,复习时又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转变为智能信息。这是不容忽视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智力活动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听课时要注意力格外集中,而且还要记笔记。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结束时,依据新旧课的情景内容,变换形式,编拟综合复习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的课堂练习,这就大大扩展了学生对词汇、语法、用法范围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较为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