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戴丝巾的小女孩


2014年11月16日12:49

                   四川省冕宁县城厢小学  陆敏

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三班,班上有62人,其中彝族同学就有三十多人。在这些同学中有一个个子高高的小女孩显得很特别,她爱迟到,每一天早晨站在教室门口的她,脖子上总是围着一根丝巾。有时是粉色的,有时是蓝色的,有时是黄色的。红扑扑的脸上总是拖着点儿鼻涕。上课时,她喜欢把丝巾取下来,拿在手上玩。一会儿套在手上,一会儿折成一朵花,有时还喜欢把丝巾戴在同桌小男孩的头上。每一次和同学玩丝巾的时候,不时地“吸”一下鼻子。唉!一个爱美的小姑娘,竟然是一个“拖鼻龙”。她叫——沈熙,一个彝族小姑娘。

她吸引我的注意力,是因为她脖子上随时变换颜色的丝巾和拖着的鼻涕。刚开始我以为是天气冷的原因,她才拖鼻涕,所以我总是提醒她:“小姑娘,把鼻涕擦干净。但后来我发现,只要我不提醒她,她的鼻涕就一直拖着的。提醒了,擦干净;过不了多久,又拖着了。自己没有主动擦鼻涕的意识,最严重的是有时埋着头写作业,鼻涕竟然都掉在了本子上,看着真的有点儿不堪入目了。怎么办?怎样才能改变这个爱围丝巾的小女孩这种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我想到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彝汉杂居区低段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策略》的小课题的研究,我把沈熙同学作为我的一个研究对象。首先,我打电话了解她的父母,知道了沈熙爱拖鼻涕是因为患有鼻炎。还因为她家生活的环境,她家的周围居住的都是彝族,像她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大家都见怪不惊了。加之父母一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沈熙就成了顽固的拖鼻龙。

了解了沈熙同学的具体情况,我首先把沈熙同学的座位做了一个调整。把她调来和一个汉族小男孩坐。这个小男孩平时很讲卫生,衣着整洁,书包收拾整齐、书本干净、平整。特别是一双小手白白净净。我想从同桌身上让这位戴丝巾的小女孩受到感染,从而慢慢地改变自己。我又私底下找到这个小男孩告诉他,请他时刻提醒、监督沈熙同学擦擦鼻涕,提醒她不要拖鼻涕。如果做得好,老师就奖励他。小男孩兴致勃勃地领命而去。而我开始时刻关注这个戴丝巾的小女孩。

过了几天,我发现沈熙同学有时会自己掏出纸巾擦鼻涕。有时同桌的小男孩会用手肘撞她一下,提醒她说:“擦干净你的鼻子。”她就会慌慌张张地拿出纸开始擦鼻子。但如果玩耍时特别开心,做作业特别专注时,她就又成了“拖鼻龙”。看到这些现象,我开始行使我的“权力”,鼓励同学们随时提醒、帮助沈熙同学。我又打电话联系她的父母,请他们一定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个检查,是否是鼻子出了问题,得了鼻炎。如果孩子得了鼻炎,就要及时医治,及时服药。每天孩子上学时提醒孩子带好手纸,随时擦干净鼻涕。

在学校,只要哪一节课我发现沈熙同学没有拖鼻涕,小脸干干净净的。我马上表扬她,并且奖励她和同桌各一颗阿尔卑斯奶糖。看到他们俩拿到奶糖那乐滋滋的样子,其他的孩子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趁机对全班的同学说“只要你们都热心帮助、提醒沈熙同学,随时擦干净自己的鼻涕,不当”拖鼻龙“。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发一颗糖。这样,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每天上学、放学,课间,甚至课堂上都有一双双热心的眼睛,都有一时声声善意的提醒。

一学期过去了,沈熙同学还是经常戴着各种不同颜色的丝巾。这些漂亮的丝巾衬托着她那白净的小脸,沈熙同学真正成为了一个爱美的小姑娘。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颇深。沈熙同学本是一个爱美的彝族小姑娘,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父母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她成了一个“拖鼻龙“。为了改变她,让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想了很多的办法。首先是老师的榜样、示范,汉族同学的引领。用我们的行动,我们好的卫生习惯感染沈熙同学。然后是激励,只要看到沈熙同学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她,让她找到自信,而不是自卑。最后发动全班同学,巩固我们我们已经取得成绩,让沈熙同学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同学监督,不让她有拖鼻子的机会。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沈熙同学真的有了变化,不再拖鼻子,真正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