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让学生“画实验”的教学尝试


2014年11月16日13:26

重庆市红光中学    邵继胜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和应用。笔者认为,“画实验”不失为新课程教学的一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画实验”并非取代学生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也不是改学生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为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实验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验情境、实验结果的一种科学推测,并用简单图画将其跃于纸上,使看似复杂难理解的问题变得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现举例如下:

一、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理解帮助     

    初学化学的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抽象,物质的微观世界,学生无法触摸,更多的只能借助于资料,视频动画等来理解。如对分子运动的教学中,教材选用了水蒸发为引例,教师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粒子粒子运动的角度画一幅图(如右图)。学生通过画图,可以感知微粒的运动和微粒的不连续性,轻而易举的得到“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间有间隔”的性质,为分子,原子基本性质的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其主要内容有配制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对于溶液配制的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显得比较复杂,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溶液中各部分质量变化的情况,进一步理清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关系,根据基本运算公式:w=m溶质÷m溶液 (×100%,从而找到突破口。现就溶液浓度的几种情况作一说明:

    1、向溶液中添加溶质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基于此引导学生先假想原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情况,辅以学生画图(如下图):

当向该溶液中增加溶质后,情况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如此启发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图示:

    若设原溶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为Bg加溶质质量为Cg,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C)g÷(A+B+C)g×100%  

     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利用上述原理引导学生画出蒸发溶剂前后的图片(如下),学生解决此问题便轻而易举了。

   

    至于向原溶液倒入稀溶液或浓溶液的问题,均可利用上述方法加以引导,学生会画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对于反应产生气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帮助

    当学生学了酸与金属,酸与盐的反应,与溶液知识相结合后,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学生往往会忽视实验中各物质的变化,造成分析失误。如:100克稀硫酸与6.5克锌粒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很容易忽略产生氢气的质量而出现理解偏差。所以根据题目,认真审题,引导学生画出实验,找出各物质的情况,会避免此类失误(如右图):

    当学生明白溶液质量等于总质量减去氢气的质量后,再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对于产生沉淀的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帮助

    学习酸碱盐的内容后,内容相对综合,难度较大。如求某反应产生沉淀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一类较为复杂的题型,学生理解相对困难。首先学生要对发生的反应很熟悉,然后仔细分析,画出实验图,容易解决。例如:将100克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倒入200克氯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对于此类题目,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抓住关键词语,因势利导,画出实验图(如下图),计算时注意溶液的质量应当由总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再进行列式计算。长此以往,学生会比较全面的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把握。

   

    对于综合型的题目,只要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把握实验中各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抓住各物质质量的变化,画出正确的实验图,紧紧围绕题目条件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一步一步的不断提高。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比较,学生用“画实验”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化学问题显得得心应手,从而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