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浅谈高中阶段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4年11月16日13:58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黄丽娟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究竟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给出了心理健康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就是指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理想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可以达到较理想的水平,自身的发展也能够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发挥潜能,达到理想水平,则说明他的心理功能的发挥遇到了某些障碍,心理发展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事实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每个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外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导致心理功能的障碍,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比如高中生通常出现:考试焦虑、交友困惑、自卑等,如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这些问题很快能得到缓解。

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高中阶段显示出了它的特殊地位,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长大未成人”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从生理水平看,身体发育接近成人的水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育已经完成,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必然带来心理发展上的突破,要求独立的心理会日趋显著,进入“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较初中相比呈现出更高水平,智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跟成人相比,还显得幼稚,思维也容易偏激,所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个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必然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以健康的心理迎接未来的挑战,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三、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从课外、课内两个渠道进行了大胆偿试。

(一)、课外

1.学校整体氛围的设置

学校不能以单纯追求升学为指导思想,应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利用宣传厨窗、板报等工具,设置一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或图片或文章或学生心理成长纪实等,让师生提高认识,共同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2.在高中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将心理健康辅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改变不适应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当然高中不同年级其心理辅导课的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侧重于学习辅导和交往辅导;高二年级侧重于学习辅导和情绪情感辅导;而高三年级则侧重于升学指导和职业辅导。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的,而学生又特别喜爱参加活动,因为他们活泼,有朝气有活力,愿意展示自我。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较容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有意识的排除自己心理方面的障碍,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举办的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不是让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例如:利用班团活动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战胜自我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利用“体、音、美”活动课来提高审美能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不良情绪适度地渲泻出来;利用军训活动,让学生学习军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情操,并通过艰苦的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抗挫能力。

4.班主任的有效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在学校里最敬畏的是班主任,最信服的也是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能抓住有效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最有效果的。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自己首先具备健康的心理,而且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的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每个年级的不同时间里,学生都会出现较集中的问题,如果能把握机会提前进行辅导,会大大减少出现问题的机率,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内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这是目前学校教育的共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决定课堂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必然会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这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乐学、自信,有成功感。

1.在教学中渗透能力的培养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需要强调的是,领会知识是教学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片面强调能力的发展,而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以适合学生原有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的需要,使他们具有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教学中渗透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钻研该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将严格要求与恰当热爱学生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使学生对教师有好感,从而对各门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各学科。

3.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是各科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能科学地利用时间。而且教师要善于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已经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

在学校的教育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对人的一生的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无论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很快的适应,而且会发挥更好的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