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浅议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2015年01月24日01:37

              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中心学校  田华                   

摘要: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

关键词: 科学课;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研究自然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课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课程。

  1、以玩激趣,诱发探究,注重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很多事情总是提出问题,很想弄个明白,这就是个探究过程,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教学《做个小开关》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手电筒,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拆开这个手电筒,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问学生在了解了手电筒的这些组成部分后,最想研究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对手电筒的内部构造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然后学生尝试探究自己提出的“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这一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探究的热情之中。又如《电磁铁》一课,我先引入电磁铁,用一根通电的导线缠绕在铁钉上,这样就可以吸引起许多大头针,打破学生以往只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制品的概念,激发学生研究电磁铁的兴趣。在研究“不同的土壤”时,先让学生谈一谈沙土、黏土和壤土有哪些不同?是怎样想到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了很多,然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哪些只是一种猜想,需要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浇花的经历想到吸水性和渗水性可能不同,这时就可以把研究问题细化: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吸水性和渗水性的不同。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参与者,完成自主探究。

  2、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

    在教学上应多设计让学生展现自我,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安排小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同时,在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分工协作,分头收集资料、数据,听取同伴的意见,相互尊重和接纳,共同制定与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等。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在设计“同时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这一电路时,有的就用了串联电路,有的并联电路,等等,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津津乐道地探究者,课上探究了还不够,回家了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3、传授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联想和假设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观察力的敏锐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在教学生《种子的萌发》一课时,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表,学生很快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当问到种子里面有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后,有一个学生通过剥开种皮后发现了一只小蛀虫,他就很爽快地回答说种子里面有虫子,同学们一下子哄堂大笑。如果这时教师也同样给予否定的话,我想这位学生今后可能会很少发言,因为他害怕自己再一次被同学取笑。 相反,仔细分析一下这位学生的发言,有很多的闪光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位学生如实的反映了观察到的现象,这是我们科学提倡的精神。其次,如果把这位学生的发现再深入一步去想一下,虫子为什么会进入种子里面,对种子会有什么影响,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太注重学生的正确答案,而忽略了学生的观察事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只回答老师想要的正确答案,而排除掉观察到的事实。

操作能力也称动手能力,要通过人的手、脑、身体协同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免不了要进行一些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有益处。学生对实验设备、仪器等的具体使用,即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操作时是否迅速,准确性如何,操作过程中的协调性、灵活性怎么样,让学生明白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动手,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质。教师首先要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爱探究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利于今后提高探究的技巧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强调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上,不是把科学知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关注学生如何才能知道结论,在让学生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工夫。在教学中善于总结,把握科学探究的“度”,帮助学生确定能达到的研究目的,提倡学生分组讨论的合作精神,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