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初中汉语教学研究和思考


2015年03月01日22:38

                  新疆喀什疏勒县洋大曼中学     佐日古丽·图尔荪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我在汉语课程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本文就汉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当前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l、教学观念的误区 
  对于教学观念的认可,主要是来源于人的主观认识,作为一位汉语教师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向学生传授自己对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等问题的认识。在当前,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在: 
  (1)从对语言的认知上分析,一种是认为语言就是由语音、语法、词汇等部分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比较重视系统的传授和练笔行为,从而忽视了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容易患上“汉语聋哑症”或“高分低能症”;而另一种则是认为语言是一门技能,认为熟能生巧多练即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强调单一的重复练习和巩固,对整体的学习没有太多的提高。 
  (2)在汉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为考试过关而教,没有过多的“因材施教”,对于“为交际”运用的语言能力训练就更不知其所以然了,因此,学生也就掌握不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重要特点。 
  (3)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上,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语言教学无非是以讲为主,讲得越多学生自然就学得越多,其结果是教师普遍满足于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开口机会少,因而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服从者或配角。 
  2、教学方法的误区 
  教学方法误区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授课文句型、词汇、语法方面,以及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上,在课堂组织、练习设计等方面存在典型的公式化、刻板化做法。 
  (1)教课文方面,重视语言形式,轻意义理解。常常把课文教学的重心放在学习语言知识上,把课文作为一个分析语法、学习词汇、句型、单词的工具,使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整连贯的意义被严重忽视,更不用说涉及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更有为数不少的汉语教师常常在串讲课文中穿插语法、句子、词组的讲练,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支离破碎。结果出现了“教课文不见课文”的现象。 
  (2)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训练,普遍是个弱项。很多汉语教师总认为知识量增多,自然会转化为能力,用不着在培养能力方面专门下功夫。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了的学生绝不是少数。 
  (3)在课堂组织方面,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即教学内容偏少,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效果偏差,使师生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浪费不少。比如一节课只教一两个句型或几个生词,整节课翻来覆去地操练却较少有实际运用;一篇短文分好几课时串联完,战线拉得过长,学生感觉疲惫。 
 二、汉语教学陷入误区的成因 

很多汉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仅凭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学,导致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各异。总结起来在双语教学中出现过以形式为中心教学法以意思为中心的教学法。

  以形式为中心的老师,一种是把语言当作知识,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局限于传递语言知识、讲解语言规则、操练语言结构。结果,学生能讲一大套语法术语,不能表达一句完整的意思;能做一大堆语言练习,不能完成一件生活的小事;能记一大批词语辨析,不能交流一个日常的话题。另一种是把学习汉语等同于学习技能,即把语言学习过程看成一个机械的习惯形成过程,把语言自动化视作双语学习的目标。结果学生在语言操练中能够流利地套用语言、表达或接受假设的语义,但在真实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却无法熟练地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维持交际活动。 
  以意思为中心的老师,认为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并发展汉语交际能力,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不是表达方式上语法的准确性,而是交际意图的实现程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交际需要。

不管是以形式为中心也好,还是以意思为中心也好,我们都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或对错加以评判。正因为语言知识(更多以形式为载体)与交际能力(更多以意思为载体)是紧密联系、互补互促的,所以我们的汉语教学就需要有时以形式为中心,而有时又需要以意思为中心。     

三、提高汉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因此,作为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交际,这是汉语教学的着力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我们的汉语教学: 
  (1从教学目标入手,注重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转换过程。加强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是从语言教学内容上入手,注重语法和语言功能,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让学生更多、更全面的感触语言。 
  (3)是要将教学过程中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完成各种语言教学活动,并且能后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交流工具。 
  (4)是在纠错策略上,从以往教师见错就纠转到视教学的各个阶段而定。具体而言,在呈现阶段鼓励大胆开口或练习,不宜过多纠错,在操练阶段则重视语言准确性,见错就纠。在交际阶段侧重语言流畅性,少纠或不纠。 
  (5)是从练习的结构形式上改变以往单一的练笔行为。个人或者全班练习形式,应该逐渐的形成一种以口语为主,写作和听力相辅的形式进行学习。 
  (6)是改变练习方式。从以往静态平面、单一的问答、填空、造句、翻译转到多以动态、立体、多样性的方式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排列正确顺序、游戏、戏剧编写、杜撰等交际性活动。 
  (7)是在课文教学中,侧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整体性、意义性和文化性,结合语言知识的学习来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既学习如何正确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又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促使观念、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达到交际的目的。 
  (8)是让学生们能够灵活的掌握语言法规。在语法教学方面,应该注重语言的结构性、词语的意义和组合结构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能够灵活的掌握语言法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