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浅谈如何学好文言文


2015年03月01日23:18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学校 杨月宜

初中阶段,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却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章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感觉枯燥、厌烦甚至畏惧。要想改变文言文学习的“艰难”境地,我认为,关键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化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文学常识五记牢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按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进行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名,指作者的姓名、字、号;时,指作者所处朝代、年代;地,指作者籍贯;评,指人们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作,指代表作品及作品集。 以陶渊明为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浔阳柴桑人,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老先生传》等。学生在记忆时按照这五方面进行,牢牢把握“公式”,记忆效果显著。

二、朗读课文重节奏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主要依据的是文句的意义,只有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才不会读破句(即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如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和揣摩,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就不难了。

1、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如“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口技》),“中间”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但在句中却是两个词,因此,朗读时,要读成“中/间/力拉筑崩倒之声”。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根据课文注释或老师的讲解来辨别清楚,准确翻译,才能正确读好节奏。

2、句首虚词之后可停顿。如“夫”、“盖”、“故”等,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盖/一癞虾蟆”。(《童趣》)

3、弄清句意,确定正确的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正确的停顿应是“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面前。如果不理解句意,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就变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了。这与文章所写的实际情况显然不符。

4、句首是在充当主语的名词或代词,其后也应停顿。如:“余/忆童稚时”(《童趣》)、“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5、句首是动词,其后也应停顿。如:“作/青云白鹤/观”、“捉/虾蟆”。(《童趣》)

6、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三、字词句式找规律

1、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中,词语会出现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及感情色彩变化等情况,因而要让学生注重积累,注意辨析。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的“狱”,今义是监狱,如果放在句子中翻译,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会按实情处理。这样翻译讲不通,所以“狱”只能按案件来翻译。

2、一词多义

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个含义,对一词多义的实词,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文中的“寻向所志”和“未果,寻病终”中都有寻,可词义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寻找之意,后者则为随即、不久之意。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3、词类活用

词类活动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做另一类词,并且改变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句法分析,把句子成分先划分出来,然后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就可能是活用。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和“劳”,这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可译为“使……扰乱”、“使……劳累”。

4、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4)介宾结构后置。例: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四、疏通文意六步走

疏通文意是古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可以按照组、换、留、补、删、调等原则。组,即组词,把单音节词变成双(多)音节词,如《口技》中“奋袖出臂”运用组的方法可译为挽起袖子露出手臂。换,即替换,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留,即保留,当遇到表示时间、年号、人名、字号、官名、地名、国号等词时保留原词可不译,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补,即增补,原文中有省略的部分在翻译时要补全,如《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这句话补全后可译为: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人的问题。

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这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