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四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5年03月01日23:59

                                宁夏隆德县城关第一小学  李祎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和生活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没有问题,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抽象,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2.制造认知冲突。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3.趣味性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竞赛、讲故事、辨证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二、探索发现,研究问题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1.选择恰当的探索形式。在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由问题解决的途径和难易程度而定,一般有独立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分工合作式、师生互动式。当然,这几种活动只是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而目的都是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操作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几种形式往往是相互渗透,交替使用的。2.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有一定的数学思维策略,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中以“探究性学习”为名的做法很多,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倡导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探究性学习有着很多的误解,这些应该值得我们去加以思考。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通常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番评价,主要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做题是否正确,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等方面,长此以往,评价的目的就固定在了那里,导致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自己没有一种反思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评价目的放到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并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因此,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1、 评价的内容要多方面

1)要评价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态度。如在探究学习中是否主动提出设想;是否与他人积极合作,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

2)要评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既要看学生在某次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又要通过多次探究学习的比较来评价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评价要贯穿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从探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看,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放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二是中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对其探究全过程的认定情况。

    评价的主体和方法多元化、多样化。学生探究学习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的课题小组、因此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进行。

   评价的结果定性化。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的方式加以记录,而不要以分数加以定量的评价。此外,对学生尽可能多的加以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不要单一的以分数或学习的结果来评价学生。

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层次性

    当我们追述探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时,不难发现它最初源于科学方法论。鉴于此,往往很多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有一个层次或有限的几种模式,如研究事例—提出猜想—检验猜想—修改猜想—论证猜想,在教学中不分年级学生,这样做既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就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加以区别对待。

1.不同的年级探究的层次应该不同。低年级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他们还不能自觉地对各种现象加以比较、分析。这一切都有待教师加以引导,而且他们探究往往还停于对个别题目,我们就不必急于让他们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我们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就某个问题加以探究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甚至让学生试加以论证,而且教师可以作为一个组织者,只做必要提示,大部分探究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2.不同的内容探究的深度应该不同。有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我们在学生探究得出规律后,完全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拓展,或者在学生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试着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而有些比较难的内容,学生经过研究事例、提出猜想、检验猜想后就不必让学生进行论证,或者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例证,也就是不完全归纳。

3.不同的学生探究的水平应该不同。《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中允许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个别差异。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达到同样的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使探究活动有个坡度,便于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真正把握探究学习实质,领悟《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