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中心校 刘霞
摘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注重形式 注重朗读 注重教法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以《木兰诗》为例,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三顾茅庐等,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1、读顺、读准、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与应该读ju而不读yu。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读出神韵。
读出神韵,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如教《醉翁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要想读出神韵,要用普通话进行诵读,这对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些困难,但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采用灵活教法。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所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一一对号入座,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还可以采用问答法。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6人,组长由基础较好的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互相讨论存在的“疑难杂症”,由组长向全班同学征求答案。如果学生能回答的就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如果学生不能回答的,则由老师来“答记者问”。还可以采用试教法。让学生试当教师,他们当然感兴趣,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中学文言文教学既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就势必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当然不止以上几种。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
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与现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适当补充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宽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
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用“新”的观念来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角,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