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初探


2015年08月07日16:34

                          新疆喀什师范学校   苏小兰

摘要: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许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度地溺爱,很少给孩子一些行为品德的教育。大事小事包办代替,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去干;对于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是百般满足;有的家长不让孩子与社会交往,整天把他们束缚在小圈子内,甚至于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生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或学坏。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有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孩子健壮的体格、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聪明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关键词:幼儿 品德行为 个性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一、品德行为的培养
   
孩子的某一行为习惯是好是坏,根源并不在于孩子,应该在周围环境与教育中找。孩子一来到人世,他就开始模仿各式各样的行为,在他们的心灵里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我们教育者不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一颗茁壮的幼苗就很可能长出一些枝杈。一个孩子的品德行为怎么样,往往从孩子的待人接物中可以反映出来。作为父母,品德行为方面必须以身作则,有意识教会孩子礼貌用语,培养孩子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品德。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矢志不移,决不轻易破例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体会,当幼儿教师面对一个孩子不敢上厕所,每次大小便都要亲自领着去,往往由于腿懒,我就让他在厕所外面小便了一次,从这以后,他就开始骗我,说他自己敢上厕所了。其实,他每次大小便都不敢进厕所,由此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绝不能破例的。
   
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要有机地结合,只有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个性品质的培养
   
人的个性品质是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必须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可以在各个环节中渗透。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孩子的一日活动都离不开成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应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幼儿从中受到熏陶。从一件件的小事中得到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其次,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学前教育专家卢东山教授指出:“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游戏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各类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通过游戏可使胆小的幼儿变的胆大,能使孩子体会到团体协作,互相帮助的乐趣。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强迫孩子学琴、画画、背诗等,不给孩子游戏的自由,使孩子感到压抑,从而厌恶学习,丧失了自信心。其实,这种做法是严重的错误,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应充分了解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发展。如对一个不爱说话、不爱举手的孩子,偶尔发现他举手,应及时地提问,不管回答是否正确,对他这种行为当场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有充足的信心多举手、多回答问题。从而培养他勤学好问、爱与人交往的好习惯。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良好人性。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孩子将来总是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人,多接触外界环境。不要一味地缠着爸爸妈妈,呆在家里。如有些孩子刚入园时,不适应集体生活,不敢与小朋友玩,碰到不如意的就哭,更有些孩子蛮横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打骂老师,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保护的太严密,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积极给孩子创造交往条件,要引导孩子主动与人交往,让孩子走出狭小的空间,多接触外面的广阔天地,如逛商店、游公园、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孩子接待客人,试当“小主人”,只有这样,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必须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为幼儿创设实践机会是帮助幼儿将学习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自身的实践行动联系起来,并将规范的行为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幼儿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作为老师应该在幼儿实践过程中不断给幼儿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商量、讨论,让幼儿认识到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处理问题,促其社会性的发展。
五、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家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做到几下几点:
  1.
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家长应摆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的想法,使幼儿敢于在家长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
  2.
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场所。由于幼儿之间的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感情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因此,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为此,家长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与外界接触,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
   
总之,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要做有心的老师,独具慧眼,深刻理解“时时刻刻有教育”“点点滴滴皆教育”的内涵,及时捕捉、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开启更广阔的天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