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5年08月07日17:04

                          重庆市万州龙宝中学   姜立波

一、文化与文化意识的含义

文化可以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而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由于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亦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就在于“文化感”。所以,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适当的渗入一些与此语言有关的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世界意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过多的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及其语法结构,往往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体会和理解,使得我们的学生只会造出那些近乎完美的句子,却不知将其运用于何种场合,从而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内容中背景知识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1、 词汇教学

词汇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大多数学习者都用过的,其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其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英语词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涵义,导致我们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其涵义,当面对英语的句子时,怎么样都不能理解其意义,导致最后,我们的英语始终是停留于词汇的表面涵义上。

(1)饮食

在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上册Unit 6中出现的单词breakfast, lunch, dinner时,教师便可向学生介绍:在英语国家,简单早餐是咖啡或牛奶,有些人则比较重视早餐,吃得有质有量,一般有熏肉、牛奶、煎鸡蛋或煮鸡蛋、炸香肠、火腿肉等。午餐与晚餐相比较,前者较简单,可以是很随随便便的一餐,如三明治或炸土豆条等快餐食品,再加一杯咖啡或其他饮料,而较为正规的一般是晚餐,它是家庭成员的重要活动,一家人同坐在桌旁,边谈边吃,其乐融融。英国人的粥或稀饭(porridge)是将燕麦片(oat-meal)放入牛奶中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的内涵。          

(2) 动物

在讲授动物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非常喜爱动物这一特点,在教授动物词汇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例如,狗(dog)这个单词,由于中西方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对于词汇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较多将狗与“坏人、坏事”连在一起,因而一些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眼看人低”等。现代英美人则把狗当作忠实的朋友,在英语中以dog为喻体的习语多带褒义,如:幸运儿(a lucky dog);人人皆有得意时(Every dog has its day);爱屋及乌(Loveme, lovemy dog)。

(3) 颜色

由于不同的民族气氛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即使对同一种颜色,不同民族的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不同的意义联想,具有巧妙的用法和文化内涵,耐人寻味。中国人自古喜爱红色( red),因为它象征着“幸福、喜庆、欢乐、成功、光明”,而西方人则视红色为“危险、鲜血和死亡”所以西方人使用red时非常谨慎;西方新娘穿白色(white)婚纱象征“纯洁、美丽和高尚”,中国人却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是代表不吉利的;同是表示“帝王、王权的威严”,汉语是黄色(yellow),皇帝登基是“黄袍加身”,而英语则是紫色(purple),翻译后是“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而这些与汉语完全迥异的表达法,使小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兴趣直接推动了孩子对学习英语的热情。

(4)数字

数字西方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最后的晚餐》中第13人是叛徒犹大;而中国人忌讳“4”(谐音“死”)而喜欢“6”(顺利)和“8”(谐音“发”)。再如信基督教的国家里“13”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如英国人请巧位客人,有2人因故未到,只有13人出席,客人就会不愉快。所以,教师在讲授数字的时候应当结合中西方国家对数字的忌讳,进行讲解,避免日后学生在日后交流中出现不必要的尴尬。

2.句法

低年级学生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受母语影响很大,写的大多是被我们称之为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因为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没有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所以我们的孩子在与外国友人对话时会出现许多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或回答。如:西方国家打招呼的方式与中国的也是不一样的,见面时,西方国家的打招呼方式习惯用“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见面习惯以谈论天气为主:It is a fine day ,isn’t  it?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问候,较容易与对方沟通,又不轻易伤害对方,更不认为是在打听对方秘密的行为。而中国人见面时的寒暄语是“吃了吗?”翻译成英文是Have you eaten yet?这让外国人听起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会生气。

(二)教学活动中与情感教育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利用我国的春节进行导入,如在春节时,我们都会做什么准备。而在介绍外国的新年是什么时候,即圣诞节,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  课外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双向交流能力。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如:可以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组织或动员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等情况了解英语国家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如何交往、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和手势等。优秀的英文歌曲除了供欣赏外,还蕴藏着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的拓展。如学唱歌曲“SilentNight”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人大部分人有其宗教信仰,为了使学生能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可以向学生讲述《圣经》中耶稣降生一节。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的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了英语的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的运用语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