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


2015年09月04日23:58

新疆喀什市第28中学  陈海燕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数学又是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面对新教材的数学教学,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艺术魅力。通过实践,我认为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一.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进生活学数学,也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采用讲故事,看动画片、做游戏、表演、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比较大小”这节课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拔河比赛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怎样比较大小。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风和日丽的一天,鸡妈妈带着他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游戏,一只小花猫偷偷的从后面走了过来,这时停止播放,让学生说一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学生展开想象,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其中有哪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可能出现。随之,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通过这样一个常见的事例,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数学的学习,就是要学生主动的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应用题后,结合旅行社推出的旅行方案,设计买门票方案

大人10人,小孩6人,

大人每人35元,儿童每人20元,团体6人以上(含6人),每人25元,买几张大人票和几张儿童票最省钱?

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几种方案,并思考种买票方案最好?并说明理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好几种方案,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方案。以此感知数学的实用性。

又比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东东带了265元钱去超市,准备买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到了超市,东东看中了一盒标价97元的西洋参胶囊,就从口袋里拿出(  )张一百元付给收银员,收银员找回东东(   )元,这时东东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的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结果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①265-97;②165+3;③100-3+165;④265-100+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①、③、④三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②式比较方便。学生体会到了问什么多加要减的道理。由于这一过程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③式出来的顺理成章,学生发现了比教材中介绍的“多加要减”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计算。即可以体现教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初步感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数学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记忆牢,不会忘记,并且在生活实践中的到验证。

三、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知道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我运用了学生熟悉的课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乌鸦能喝上水。通过做实验,学生在观看、思考中得到了答案。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升高,于是乌鸦喝着了水。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渗透了数学的思想,学会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了思维的创造性。

四、亲身体验,感悟数学价值

     特别在概念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究的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攻克枯燥数学概念这个堡垒,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例如:我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节课时,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转变教学形式。五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室外活动,我抓住这一心理。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这时孩子们都很好奇,围住我不停的问:“老师,干什么?”我说:“我们大家来做个游戏,我站在中间,你们每个人怎样站能与我的距离相等?”孩子们立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有的站这,有的站那,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站成圆形”,同学们恍然大悟,手拉着手围成了一个圆形。这个以“老师”为圆心的圆形游戏,使学生主动的构建了对圆的认识,对圆的定义有了非常直观的、切身的体会,在这互动的、宽松的环境中,把思考、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游戏中的数学,更加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善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课堂。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如学习“分类”这节课后,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书店里的书分为哪几类,商店中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菜市场的菜是如何分类的等等。在认识各类几何图形课中,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那些物体是本节课上学习的几何图形,以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只要我们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数学就会变的绚丽多彩。

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中无数问题都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比如:学了“一分钟能干什么”之后,让学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用多长时间。一分钟都能做些什么,体验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家中平均每人的月收入,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结果分析用电和用水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住房的实用面积。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即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总之,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断缩小,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