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 宋薇
摘要: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语文水平较低,其突出表现是常写错别字.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一现象: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其次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参差不齐,最后是家庭因素。
关键词: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通假字、书写规范 家庭熏陶、纠正方法
前不久在我市教育系统组织的一次教学交流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深圳教师廖老师的一节《端午的鸭蛋》。在这节课上,我不仅感受到了廖老师的才华横溢,同时他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也让我收获不少,例如在字词这一环节就让我感悟颇多,廖老师在他的说课中提到为什么中学生出现错别字的频率那么高?课后我也与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将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字义理解不深,不辨义形,写成同音字。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字形与字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其行识其义,知其义辨其形。课时,许多学生对汉字的构造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在杜牧的《赤壁》一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销”字是指金属溶化,而学生往往不去理解其义,写成“消”字。
形似字不能区分细致细微差别而误用。
汉语中形似字很多,多一横,少一疏,多一点,少一撇;居左居右,或上或下。笔画,位置稍改变,就成另一个字,就对学生区分书写带来困难,比如:“鸟”和“乌”。“夕”和“歹” ,“戊”“戍”和“戌” ,“未”和“末”等。这类字,学生必须在识字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不致于误用。
三、还有一点是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心不在焉,做事较为草率马虎。做什么都应付而已。我曾经碰到一个学生在学“论诗”时摘笔记时,在一句话中前写“诗”字,后几个却写成“思”字,这就是不用心的结果。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四、一些不常用的词语,不知其意,写成同音字。
我国大部分成语都有一些精彩的典故,学生不知其来源,写成了音同字不同的错别字。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原是杜鹃鸟,啼声如“不如归去”,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诗人出于诗词的押韵或格律等因素考虑,只写“子规”,不写“杜鹃”。不少学生却写成了“子归”,不符合词语真正的来源。
五、古文中特殊用字现象,不明沿用,写成通行字。
初中生刚接触古文,不明白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字的想象,例如通假字和古今字,书写时容易写成现在使用的汉字,例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 直万钱”中的“直”写成“值”。文言中的通假字是很多的,同学们在默写时常把本字和“通假字混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写成“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成“智”也。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算来一二十个,不算多,完全可以分类下来,让学生特别识记,而不致于误用。
六、受不规范字的影响,从俗心理,写成错别字。
现在许多不规范的字充斥着中学生的视线和生活,街头巷尾的广告宣传,以及电视中广告词语的“错”用,例如“刻不容缓”改写成“咳不容缓”,“家具”写成“家俱”,易中天教授的一句“悲剧吧”改写成“杯具”;网络中一些字的简化、简写。这些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七、书写习惯的不规范,纠正不及时,写成错字。
有些学生在小学学习汉字时由于书写习惯的不规范,有些字笔画不对或写成连笔,也容易出现错别字,例如“奶奶”写成“女及”。“龙”写成“尤”,这些错字或不规范的字。
八、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有文化的父母对孩子的语文教育是有一定影响的,包括平时生活中汉字书写、遣词造句、字词寓意都能给与提点和灌输。久而久之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者,是不能在平时生活中给学生提供环境熏陶的,
综上所述,中学生出现的错别字,主要是对汉字音、义、形三者之间尚未建立牢固的认识,常常因为三者联想的错误,把这一字形与该字近似字的某一因素相混淆。因此,在选择性再认时,就容易写成同音字或形近字、义近字。
治病先找病因,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找到了。就可以有目的针对纠正,其方法有:
1、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及关键字词的意义,不写错字别字。
2、对同音字类能找出字 的差别,按字的字性、字义寻找出其基本用法,经常与什么字搭配使用来正确书写。对形似字同样找出其不同点来识记掌握。
3、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全部归纳出来重点识记,当然也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识记,减少写错别字。
4、对学习上存在马虎随便的学生应教育其养成扎实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嘱咐学生在书写后一定哟反复仔细检查。减少错别字,从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只要我们在学习当中按上面的要求去做,一定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减少错别字,提高汉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