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年09月06日00:25
                                 新疆喀什市第九小学  王小菁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少讲析多训练,提倡以读为本,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提倡”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弊端的矫正,对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观点都不能绝对化,过分地强调某种观点只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小组学习

一、多讲一定不好吗

    语文课堂的“满堂灌”,是诸学科中受人非议最多的一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少学校干脆制定制度:语文课上老师讲析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不讲或少讲,确实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能给我留下印象的老师,莫不是善讲的高手。善说,是一个人全部才华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现。老师不能说,或者只会对学生说“好、好”的肤浅引导,是当前语文教师水平不高的集中反映。

 当然,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地方说,是有讲究的。

    一位同事在教古诗《游子吟》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并感受母爱的伟大,用了整整半节课的时间讲述了她的母亲平日里是怎样关爱她的,加之她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几个事例一讲,课堂上立即沉浸在一片浓浓的亲情之中。接着有好几个学生讲述自己的母爱时,眼圈红红的,再读这首诗时,学生都十分动情,甚至潸然泪下。课堂效果非常好。课后,这位同事告诉我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提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有的怪自己不懂事,忽略了母亲的爱;有的反省自己总是贪玩、成绩又不好,辜负了母亲的爱;有的对母亲的严格管教也表示了理解,觉得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母爱。而我在教这课的时候,尽管我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读那个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我努力启发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尽管学生也讲了一些诸如“自己病了母亲半夜将我送往医院治疗、把最好的食品留给孩子吃等事情”,但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自然也不会真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之处。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一篇文章中也举过类似的例子——在一次赛课中,有多位老师上同一篇课文,“其中有一位老师上得似乎很‘传统’,也就是说,除了偶尔抽学生答问,他基本上是一个唱‘独脚戏’,但他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学生心灵需求的尊重而富于探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听他的课,没有被“灌”的感觉,相反,学生的思想闸门被教师思想的激流所撞开因而一泻千里……”

 二、多读一定就对吗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有专家提出:“语文课就应该上成读书课。”于是现今的语文课上真的就书声琅琅了。这应该是件好事,但什么好事做过头就会变成坏事,所谓物极必反。一天,我听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一夜的工作》,先是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接着是初读课文:分两个层次,首先由学生自己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分别指导学生读好二、四、五三个重点自然段的词语及其每段喜欢的内容。其间无数次不厌其烦地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评价。教师的指导好像也很到位,学生的表现似乎也蛮够水准,但总感觉读书在这节课中所占的比重太大了,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读、指导读(包括教师的示范读、师生的评价)、再读这个模式里转圈,以至读到后半节课许多学生脸上都有了厌烦的表情,声音也索然无味了。有位老师听了这节课后说:“我如果再听下去,很可能得神经衰弱症,读得我头都晕了。”连老师听累了,何况学生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呢?这种过于强调“以读为本”的课例在为数不少自以为得阅读教学真经的语文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所以语文课上多读书固然无可厚非,只是不要为了读而读,不要仅仅是读。

 三、小组学习一定要每课进行吗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出台以后语文界最流行的用语,而小组学习正是可以充分地体现这六个字含义的学习方式。几年前,小组学习还是星星点点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现在它已是大行其道了,特别是公开课上几乎是每课必有。好像一旦运用了小组学习便是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一旦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便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便足以说明上课教师没有落后于时代,是新课改的真正践行者。其实,在笔者所听的“小组合作”公开课里面,有为数不少运用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恰恰是整节课上最低效的教学环节,根本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比如下面这个课例(人教版《小抄写员》)

 师:这篇课文有多处心理描写非常生动,直接体现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精神境界,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并找出来。(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师:划好了吗?接下来请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刚才所划的内容,并且选出其中的一处进行交流,看看小抄写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种想法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5分钟。)

 师:下面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发表一下。

    接下来的学生发言中,第一个学生找的是最后一处心理描写,因为没有对前几次心理描写的深刻理解作为铺垫,学生的发言比较肤浅,还停留于文字表面的理解。教师又接着请下一位学生发言了,就这么这儿找一处,那儿找一处,也是很肤浅地说说。学生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整体连贯的把握,便无法深入领悟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高尚的精神世界,以至后来训练朗读的时候很难把感情读出来。

    这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实在是费时、高耗、低效,实际上对于这种有一定先后顺序的心理描写内容根本不适合选择性的小组学习,这个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心理描写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一找出进行剖析训练朗读体会感情,这样读到最后一次最感人的心理描写时,学生一定会动情甚至潸然泪下了。

    这样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鲜见,关键是教师的观念的更新不够到位,只满足于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知半解便仓促上阵。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小组学习也应该提倡,只是不必非得每节课都进行小组学习,关键要看课文适不适合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能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