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上好初三语文复习课探析


2015年09月06日00:44
                                 宁夏隆德县第四中学   张克丁 

摘要:初三教学以升学为目的,复习课的知识性内容与大量练习考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复习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习兴趣、学习效率的关系,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主题词:初三语文复习课  教学语言 心理学 学习兴趣 效果

一、乐于学是初三复习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愿意学,并在愉快中学,学习的热情激情才会被激发,学习效率才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有好心情,它会增强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努力学习才能创造出好成绩,好的成绩得到认可又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

1、复习课需要教师激励

    恰当地引用名言会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从主观意识上对复习课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复习伊始,我就提醒学生要充分做好吃苦的准备,鼓励他们力争一举成功。在课堂上我还不时引用柳青的名言“人生的路很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来教导学生一定要走好目前这关键的一步。 

2、复习课需要设置情趣

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穿插谜语、小故事、歌曲等都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学生困倦时,不妨猜两三个谜语,好奇和好胜心理会让学生积极动脑,驱走疲劳。

3、复习课需要自我表现

    到初三年级,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我是老师”活动我从来没停过。当然,我会在不同时期布置很多专题,如名句名篇推介,如基础知识积累,如古诗文鉴赏,如新鲜素材梳理,如时文选读等。初三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往往牺牲课外阅读时间去补差,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殊不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灵的心智、深刻的思维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文采飞扬、新颖鲜活的好作文也非广读无以写就。有了课前五分钟时间的自我表现,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阅读期刊寻找美文,或者利用语文纠错本、通过网路搜索、向老师索取资料等种种方式学习语文,这种方式再灵活一些,坚持下去,专题复习课将会如注入新鲜血液一般生机常在。

 二,听得懂是对老师教学的要求。   

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复杂的、繁多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有不少老师为了显示自己学识渊博,在课堂上故意大讲特讲各种术语,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弄得学生云山雾海,摸不着东南西北,这还谈什么复习效果!复习课需要教师语言幽默、生动、形象。要求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1、语言幽默、生动、形象

   心理学讲,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西方有人把幽默作为衡量一位好老师的12项指标中的第一组成要素,魏书生老师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无形之中唤起了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我在复习“修改病句”时,将幽默引进课堂的例子。师生们正在分析一句病句: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英雄的报告。师:这是一句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甲生:它病在动宾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能搭配。 师:如何治呢?生:应把“注视”换成“倾听”。师:哦,是进行“移植手术”。这句话还有其它毛病吗?乙生:它病在重复多余。“聚精会神”和“全神贯注”是同义词不能重复使用。师:如何治呢?乙生:应把“全神贯注”删去。师:哦,明白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增加语文素养,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这里,我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运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语言的幽默,唤起了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

2、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堂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眼光放长远些,我相信自己能带领着我的学生们,去收获中考最美的阳光,在六月骄阳下笑得最灿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