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探究自主预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5年09月06日00:48
                            新疆伊宁县电教中心 孟庆国

摘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只是在教数学,而更应是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因此,数学老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习,不仅要把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应该把预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观念;方法;认识

对于课前预习,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预习的课堂,更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不赞成预习;有的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学生预习;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但仅仅局限于课堂,以致效果还不容乐观。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我们数学老师只重视向40分钟要质量、忽视课前广阔的学习时空,又过分“包办”不无关系。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新知,无论心理上还是知识准备上都显得很不充分,始终都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 积极转变观念、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讲得多势必会造成学生听得多,想得少。课堂上一问一答多、研究交流少,操练记忆多、求异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局面也由此产生。新课程倡导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经过实践,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对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1.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

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此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秦。

预习过后的学生,有了教学内容的认识,有了困惑和收获。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更易与教师产生共鸣。

二、掌握预习方法、设计预习作业是开展有效预习的保证。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或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如,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于预习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数学老师悉心的指导,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教给他们预习的一些方法。

 1、预习要求忌"""",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例如,在预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指点学生了解分数最初的起源、分数产生过程。在学到《圆的认识》一节时,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圆周率,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圆周率背景,将其作为明确的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这样可以激发情趣,增强学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应用题教学的预习,可以只呈条件,不给问题,布置的预习:你最多能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每个问题最多能有多少种解法。

2、预习问题忌"""",要有"点拨性"   

刚开始预习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因为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一旦思维难度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

3、预习作业忌"单一""多样",要有"差异性"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忌"信手拈来""深思熟虑",要有"全局性"

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因此除了可以在书本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等方式,做到因人而宜、因内容而宜。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可布置学生课前到现实生活中调查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收集几个百分数的实例并向他人请教这些百分数在生活中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就为课堂讨论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要求学生课前用硬纸条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借助自制的三角形学具边看书自学边动手操作,这样使学生对书本的预习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认识教学起点、灵活驾驭课堂是有效预习的升华

由于课前预习,使教学时间前移,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学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数字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后,一个声音小声的问:“是谁这么聪明?最先发现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不能死抱教案不放,要考虑应对策略,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课堂学习中生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