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五届“十二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探析


2015年10月06日22:53

                            宁夏隆德县中学  王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即既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重视思维的活动,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都是妄言。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就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提问;有效性;层次性;开放性;深刻性

一、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SO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溶液反应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设计问题要有开放性,灵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秀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后进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例如:在“氨气的实验性制法”的教学中,可先提问:用什么方法制取氨气?从而使学生思维发散,学生可能列出了:氯化氨分解,浓氨水加热挥发,氯化氨与氢氧化钙反应等方法。又例如:常温下,0.1mol/L的酸溶液,其PH值为(     )

 A、1    B、≤1   C、≥1      D、无法确定

   答案为(D),但如果将酸溶液改成一元强酸溶液、强酸溶液、一元酸溶液,则答案分别变成A、B、C。通过题设条件的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可以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

三、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以Fe(OH)2的制取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首先演示Fe(OH)3的制取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入Fe(OH)2的制取方法,学生进行尝试实验,让学生在失败中探寻原因,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探究出制取并较长时间保存Fe(OH)2的方法,充分暴露出一种制备物质的思维过程。教学设计如下:

    问题1:向FeSO4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能不能得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

    问题2:为什么按课本中的实验方法,得到的Fe(OH)2白色絮状沉淀颜色发生了变化?

    问题3:氧气有哪些来源?怎样消除氧气对制备Fe(OH)2的影响?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探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动手实验,形成较完备的制取方案,同时相互指正、归纳实验得出的结论。当学生提出有创建的思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通过学生的探索研讨,教师的情感和评价激励,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例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时,在学生完成书中实验后,学生对盐溶液显示酸碱性会产生极大的疑问,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时提出问题(1)这六种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何物质?(2)CH3COONa的加入对水的电离平衡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据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测定一些物质的酸碱性来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只给与适当的引导点拨,并给与学生充分的物质准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去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己去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括知识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活动者、参与者,始终扮演着课堂主人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的参入到认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这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使其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