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一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暂无文章


2016年01月24日19:09 www.njlixue.cn
       

南京市力学小学    王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

2、了解本课文体特点,体会文章所例举事例的典型性和语言表述的精炼,感受其表达的效果。

3、通过与以往同类课文的比较,发现这一文体的共性特征,尝试去表达。

研究点的选择:

研究点:通过本篇文章与以往已学的说明事理文章的比较,去发现共性,了解此类文章表述的方法。

选择原因: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会合作》是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对于临近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已经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他们更需要的是对体裁的感悟,学会如何去表述。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读懂的,我们就不必去花费时间研究。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给学生需要的阅读,给学生需要的研究,才能让学生得到最适当的发展。所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内容更形象,更能让学生接受。

研究点的展开:

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交流,了解到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通过阅读交流感受到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为什么要合作?什么是合作?怎样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正如同学们所感受到的那样,这样说理的文章,我们已不陌生。请同学们将今天学习的《学会合作》与以往学习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比较,看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通过与以往的说理文章比较研究,自己去发现这一类型文章的共性,初步感受这一文体的特点。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了《学会合作》的课文内容)

一、事例的比较研究

师:《学会合作》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它告诉了我们合作的价值,学会合作的意义。其实,像这样说明事理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曾经接触过,还记得吗?

1: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上学期我们学过《滴水穿石》都是说理的文章。我们还学过《谈礼貌》。

师:是的,这些都是说明事理的文章。请同学们拿出这两篇课文,复习复习,与我们刚才阅读的《学会合作》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阅读,不一会儿举起手)

2:我发现这几篇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3:我还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比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作者举了“雨水”和“岩洞里的水”两个不同的情景,雨水因为目标不够专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无法产生“滴水穿石”的奇观。

4:在《谈礼貌》那篇文章中也是这样,用“牛皋”和“岳飞”两个人问路的方式和结局来说明礼貌的重要性。

师:是的,你们读得真仔细,这些事理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观点。再看看这些文章中的例子,能说说还有什么特点吗?

5:不仅从正面和反面来举例子,还有古代的,现在的,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今中外不同的故事。

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6:说理不能空洞,不然,没人相信。

7:道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用事实说话,能让人产生共鸣。我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更加有说服力吧。

8:作者想告诉我们,揭示的道理应该在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

师小结:是啊!这就是用事实说话。

二、题目的比较研究。

师:再看看这些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题目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它们都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生:文章就是围绕题目去论述的。

生:题目字数比较少,但我们却一目了然。

师:言简意赅地提出观点。

三、语言的比较研究。

师:读读文字,看看这些文章和其它我们学习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发现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生动的情节,作者描写得也很细腻。说理文章虽然也有故事,但作者是用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语言比较概括。

师:这是在描述上的区分,再读读文字,感觉一下语言在表述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平常学习的很多文章有情节,也有的文章有不少抒情的文字。而在说理的文章中,讲明道理的很多,进行分析的句子很多。

生:而且说理的文章常常采用关联词语加强语气,也常采用排比、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师:是啊!言辞之间比较犀利,读读看!

四、研究写法,学会表达。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比较中发现了那么多共同的地方,其实这就是写说明事理文章的基本方法。如果请你们以《谈压力》为题,你觉得应该在哪些方面注意呢?

生:所举的事例应该是很典型的,可以从古今中外几个方面。我准备引入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谈迁的,一个是詹天佑的。

生:我们举的例子也要注意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这样更有说服力。有的时候还可以借用自然界的事物,例如“青松”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例证。

生:像《滴水穿石》和《谈礼貌》中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我们也可以这样描写,表达就会比较全面。

生:不仅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的故事来证明。

师赞赏总结:是啊!刚才通过交流,我们不仅明白了本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更在比较中发现了写说理文章的奥妙——不仅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选择正反两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不仅要清楚地讲述道理,更通过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调表明的观点,体现了道理的重要性。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向别人表明自己的一个观点。

关于研究点确立的反思:

曾以《三借芭蕉扇》为例表达了研究点的选择:(一)“争议之处”;(二)“存疑之处”;(三)“肤浅之处”;(四)“偏颇之处”。而此篇文章让

我对研究点的选择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需要——我们研究的着力点。

那么,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呢?

(一) 需要之一——提高认知的水平。

    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不是零起点,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积累,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已掌握的,或能够通过自己阅读获得认知的无需去耗费时间研究。在本案例中,学生需要的不是对讲礼貌行为的认可和认知,需要的是对文体的了解和掌握,是这种文体表述的方法。本案例的研究点确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研究活动的确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二) 需要之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

语感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在很多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研究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纵观所呈现的课例,情感的文字似乎更多一些。其实,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有语言欣赏价值。

本篇文本,虽然文字少了点情感,但作为说明事理的文章,它具有的严谨而犀利的笔锋,具有语言的言简意赅和高度的凝练,这种文风也是很宝贵的研究素材。所以,通过同一文体语言的比较鉴赏,能培养学生对这类文体语言的感悟力和敏感度,而这对于即将步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

(三) 需要之三——提高对问题的表述能力

一次区教研活动,观摩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执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非常委婉地告诉学生,课文采用了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的方法。我理解老师“委婉”的苦衷。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写作方法总是回避的,老师们总担心,对写作方法的讲解会冲淡文本的情感因素。其实,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听说读写”,语文的基本素养,回避写法的研究和指导,其实走了一条弯路。我总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引导什么,而在于怎样去引导。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读懂课文内容作为主要的目标。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或排斥对内容的教学,而是觉得不同的教材应该有不同的优势,有的偏重于理解,有的偏重于表达,有的偏重于情感,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随心所欲。

    本案例《学会合作》,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更多应该在表达方式的研究。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接触得并不多,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才开始每册书中安排了一课,所以,当我们引导学生研究的时候,更应该关注我们的学生缺乏什么,他们缺少的不是道理的认识,而是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仅仅讲述文中的道理,那么就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课堂是个常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是学生必须思考的必须获得的,哪些是不需要不必要的,在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就应该明确,有的放矢,才能给学生需要的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