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一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几点建议


2016年03月03日20:22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新红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两位老师非常精彩的示范课。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主题两位老师分别选择文言文和小说作为授课内容。参加语文教研三年,三年的时间我听了很多节课,也看了很多关于语文教研的书籍,现在的语文课堂倡导“高效”。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很多一线教师也在努力的探索,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高校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那么,如何操作才能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集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材研读要透彻
   
就是要教师深挖文本,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点来说,说明深度挖掘文本有多重要。尤其对新教师来说。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前提。

比如七年级上册《散步》这篇文章,如果教师在讲课中仅仅遵照教参中“尊老爱幼”的主旨,那么这节课就显得肤浅没有深度。而实际上作者所表达的更是一种“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承上启下,正如文中所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读懂课文,首先应做到教师自己读懂课文!透彻研读教材!
 
二、目标定位准确

有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比教学本身更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一是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所教的内容有多少恰当,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二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三问”,即:你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你准备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三是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宜简不宜繁、宜少不宜多、宜通俗不宜文雅的原则,具有实战性。(针对中考,我们教出的学生毕竟是面对中考的)

三、合作探究问题要有思考的含量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一节好课的课堂问题必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过于简单,更不能是提前预习的重复,为求单纯的课堂活跃而设置的“简单”问题,可以表面上达到热闹的效果,这种浅显的“活跃”,于教于学都是无益的。我在一次随堂听课中,详细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节课的提问数量,课后统计及居然达到41次之多!想起前阵子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类似的案例:

一位教育局长在调研听课中遇到一位教师在短短的5分钟内,随口问了学生15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回答了15次,从教师提问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老师提问问题占用8秒,学生回答每个问题的平均占用10秒,那么学生思考每个问题的时间只有2秒!试想一下,学生在2秒的时间里能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无论是常态课教学还是公开课教学,我们经常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频繁的提问学生,且有些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问题上,从而减低了课堂的效率。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刘胡兰》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这么一段回答。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194714日。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学生回答在陕北,有学生回答在延安。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课文中有敌人对刘胡兰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就给你一百元钱。”师问:谁知道那是时候发什么钱?有学生答是发银元,有学生答是发铜板,而另有一位学生则说,那时候的钱中间是有窟窿的。教师最后总结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

这种随心所欲的、漫无目的性的提问淡化了正常的教学,有时甚至脱离了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正常思考。

课堂中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也应当有一定的成果再现,让学生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它又必须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问题应当有思考的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让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在经过多种方式的组合进行思索、研究过后,才能寻找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

四、以读促学要充分

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

两位老师在“读”字上体现得很充分,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读,有“整体把握文章”的“教师范读”“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有“品味精美语言”的“品读”;有“美句美段”的“美读”;有“美点美编”的“演读”。每品味一个句子,不是干巴巴地去品,而是在品味、赏析的过程中,结合“品味者自己读句子、同学补充赏读、师生对读、全班齐读”等不同读的方式,来丰富读的形式,强化品的作用,使得整节课书声朗朗。孙娜、王晶晶老师让不同方式的“读”贯穿整个课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带着不同的朗读方式与朗读要求,让学生在“读”作品中“读”出自己,读出语文的味儿来。文章的美也在读中明朗起来,学生在动情语言的感染下,也欣赏到了美。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不是学生说懂的,而是学生读懂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分配课堂45分钟,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使课堂从繁琐、不必要的问答分析的漩涡里脱颖而出,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读出情味,读出方法,读出语感,读出语文的素养。要注意的是: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