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一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徜徉于漫读与细读之间


2016年06月27日12:10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新疆喀什市阳光小学  张萍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来说,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课,首要的一步是教师要做足文本解读。因为只有对文本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解读过程,才能纵横捭阖,取舍得当,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而明确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达到有效组织课堂的目的。 然而,教材中那一篇篇鲜活的文本,使得教师的文本解读过程成为了任何参考资料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过程。那作为一线教师,怎样做好文本解读呢?我认为做到漫读与细读相结合,徜徉其间,才会游刃有余。下面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漫读,让我们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我这里所说的“漫读”,与那种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随心所欲的泛泛而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所说的漫读,是对一篇文章,乃至一册书,甚至是全套书的一个纵观全局的审视与把握。正所谓站的高所以看的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文本,去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做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大到可以纵观全册书、全套书,理清小学阶段或者某一学段总体目标,体会编者意图,做到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点难点的策略。小到纵观一个主题单元,一篇课文内容,把握脉络线索,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对文本有总体印象和把握,时时做准备、做思考,有全局意识,方可灵活调整教材,灵活驾驭文本。比如进入就要求学生学会默读,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而二年级下册中《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中要求默读课文,老师便应把此作为训练点。再比如五年级教材中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是季羡林,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是季羡林,二者应怎样关联。

二、细读,让我们鉴赏玩索,如鱼得水。

我所说的“细读”,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借用吕淑湘先生说的,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寄托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文本语言有高度的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做到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才能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要调动所有感官让自己读进去,鉴赏玩索一番。通过品析词句读出形象、想进去、走出来、细品味,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比如六年上册《唯一的听众》第二自然段“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悠悠的小令”听起来感觉慢慢的、舒缓的如果把“沙沙”改成“沙沙沙”或“噔噔”还像“悠悠的小令”吗?把句子放在段里读还只是写景吗?是不是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再比如十二册教材《匆匆》一文,朱自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而且大多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而轻灵,“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可见朱自清文字的奥妙之处。

三、二者结合,让我们统筹兼顾,胸有成竹。

    例如,五年级教材中的《桥》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不少突出的特点:文本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最后揭示人物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文本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文本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等等,我在教学中纵观全册,有一个单元专门是人物描写,重点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加上学生进入高段,应讲视角引到表达与布局,所以我将文本“设悬”式结构和文中的句式表达作为重点,带领学生文体会文章前面未写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从而体会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还有对句式的细读品味,让学生对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总之,漫读,使得我们全盘考虑,弄清文本在本册或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耳濡目染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细读,使得我们总能找到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一处标点;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二者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长此以往,老师们做到总体结合重点,难点结合关键,就此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突破关键点的思路;对于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板书、课后作业等;对于材册上没有或该要的内容,教师要不要去研究地去补充;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我们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充足的准备形成了融注我们自己教学思想的设计,你不得不说这是做足文本解读的功劳。

综上所述,漫读与细读结合,老师们才会关注教什么,才知道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才知道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一句话:只有文本解读做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

作者简介:张萍,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