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一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把握语文常态教学的特点和本质,提高教学效率


2016年06月27日13:23

                            新疆布尔津县神湖路小学  马玉琴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气象,教师关注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关注文本人文内涵的开掘,关注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课堂有了生命与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光正在聚集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常态语文教学的实效上,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整体优化设计教学,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态教学;本质;策略;

   一、要钻研教材,优化环节,进行有序教学。

教材的钻研和把握是第一位的,一股脑儿地、不分主次地向学生抛问题,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表现,问题太多,不加整合,就造成教学形散无神,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能浅层次地回答问题。吃透教材是一个历练的过程,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备课要先备“读”,读出语感,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读出遣词造句、读出布局谋篇,文本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习兴趣。

    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优化课堂教学。其中,情境创设便是不错的一种方式。教师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情境结合起来,以不同的方式辅助情境创设,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文章时,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鲈鱼的一些图片,然后再为学生介绍一下鲈鱼的味美以及作者得来的不易,但是,这个时候,话锋一转,作者却把这条鲈鱼放生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也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去寻找答案了,这个时候再接着讲解新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又如,在探究《七颗钻石》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钻石图片,板书钻石)

  漂亮不漂亮?你想说什么?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来自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板书:七颗钻石)齐读课题。学了这一课后学生懂得了做人要有爱心,不仅对自己的父母要有孝心,对别人要关心,而且要能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心。

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

小学生读书与成人相比,在阅读心理、阅读经验、阅读速度、阅读感悟方面都有一定差距,需要老师有明确的引导和任务驱动,方能拾级而上,读出质量。

1初读课文,解决词句理解障碍

2再读课文,关注前后联系,完成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人文。

四、扎实学词析句,培养良好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靠自身的大量阅读和实践,二离不开课堂教学中老师引领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语感分析,二者缺一不可。有效的词句教学不是机械地读读认认写写的教学,而要能够根据不同词句的结构、表达及应用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点石成金,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1、理解关键词句,体会其中内涵。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触摸”二字令我们怦然心动。正是触摸这种特殊的体验方式,打动了作者,打动了我们。沿着“触摸”的思路,我们就能引导学生理解盲女感受春天、享受春天的故事,体会作者“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感慨。

2、捕捉词语听灵动,感受其独特表现力。

很多词语是灵动的,萧红笔下的“火烧云”不仅红彤彤、金灿灿,还有“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生动的口语,赋予学生的色彩参照,读来丝毫不觉土气,反倒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竖着的……”“点儿”的应用,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很容易找到每条岭都“那么温柔”“谁也不盛气凌人”的感觉。

3、体会词语的比喻义、内隐义、褒贬义

学语文要有一种敏感,一些有比喻义、内隐义、褒贬义和典故的词语,如“柳暗花明”、“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毛遂自荐”、“胸有成竹”、“千钧一发”等,更是不能轻易放过,要感悟词句的深刻内涵并恰当使用。

小学生对词句的初步理解到感知体味欣赏,恰当准确运用,会是一个漫长的不断体验和实践的过程。

五、注重讲练结合,加强语言运用。

    理解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水平,理解的语言要达到运用,不能甩手靠学生自己去悟,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范本,并且要把练习落在实处,要在模仿式练笔中积累内化语言。要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要精心选择造句的话题,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把话说好。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载体,语言包括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过去重在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掌握;要教会学生理解、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即作者在具体情境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所透视出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韵味。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光正在聚集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常态语文教学的实效上,这是课改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敏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常态语文教学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马玉琴,大专学历,职称:小教高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