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董双尧 吴芳
摘要: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如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小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影响也不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其生理、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上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兴趣等不平衡,使他们的这种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以差异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日益明显,这些差异会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实施差异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实施差异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设置、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习题、评价、学法指导分为几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为此,我们实施了分层教学,让优秀生从“吃不饱”到“吃得好”;让中等生往上靠一靠,体验成功;让后进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得到关注,促进转变。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认识到:
1、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了解学生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关键。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后,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称之为“学困生”;B层:智力优秀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智力一般但学习态度认真的,称之为“中等生”;C层:智力好,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的,称之为“优等生”。但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变化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2、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意志品质的教育也要区别对待,对学困生更多地给他们一份真诚和关爱,对中等生要给予帮助和鼓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教师家长的冷落,有较强的自卑感。教师要多予信任、关怀,并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化自卑为自尊,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喜欢你,从而喜欢你教的学科。对优等生则要多一份严谨和期望。让他们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课前指导要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差”的学生,不会或很少去预习。究其原因,一是预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的责任心不强;二是枯燥,学生不乐意,等老师讲解包办;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挑战未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是差异性教学的前提。课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学生的差异,用好学生的差异资源,鼓励不同的学习经历,实行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也让那些昔日的差生树立自信,形成学习的自觉。实施差异性教学,课堂上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课后练习要依据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精选习题,由简到繁,分层安排,分别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能完成的作业,不搞“一刀切”。
二、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要心中有学生,相信他们,以学定教。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构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互动交流”不是“灌输”,意味着重建、提升。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人人参与的真诚沟通中,构建起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实施差异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教师要尊重差异,正视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艳,浅议新课程中的差异性教学,团结日报,2011
2、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作者简介:董双尧,中师,小学高级教师。 吴 芳,大专,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