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二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研读课文题目着手加深理解


2017年04月21日01:52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荆坪中心学校  程双华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读题目;加深理解;分析;质疑;添加;替换; 

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展示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从课文题目着手理解课文,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分析题目,整体阅读。

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经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题目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等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课文题目体现课文中心,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甲”,我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二、质疑题目,品读课文,探究主题。

如学习《鸟的天堂》是一文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鸟的天堂”?学生们回答道:土地潮湿、气候适宜、榕树茂盛、人不许捉鸟等等。我说道:“学生们回答的很朴实,但不够深刻和全面”。那大榕树代表什么?学生们说道:“那是年的栖息之地和朋友”。我引导的问道:鸟的天堂和大榕树是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靠谁来保护?人和大自然怎样相处?有人破坏大自然,你又会怎样做?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得学生们明白,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存环境保护地重视,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

三、添加题目,帮助阅读。
    大多数课文的题目没有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的中心。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正标题或副标题,组成新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中心的能力。

    例如,《渔夫的故事》通过丰富想象,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我直接添加题目《正义的机智战胜愚蠢的魔鬼》, 这样在教学课文时,方便学生理解,十分成功。例如,为什么说渔夫善良诚实?魔鬼凶残狡猾?为什么说渔夫机智勇敢?愚蠢的魔鬼?教师运用课文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们豁然开朗,深刻了理解以上提出的问题。同时紧扣主题,在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下,让学生的想象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使得学生们领会了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形象地告诉学生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添加的题目,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思想。
四、替换题目,比较阅读。
    有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难以把握。如果将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了解替换后的效果,再进一步阅读课文,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例如,在《找尾巴》一文中如果靠讲解来理解“甩”、“摇”、“摆”,非常抽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度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一重点,我把题目改为《动物的尾巴》,并且从三辰影库上剪取了小鱼、老牛、燕子的不同动作,并设置为循环放映。然后又制作出小鱼在水里游和小鱼失去尾巴在水里扑通却原地不动的情景,又制出老牛有尾巴和没尾巴赶蝇子的情景和燕子有尾巴和没尾巴摇摆不定的情景。借助网上的课件,终于制作出自己的生动逼真的课件。上课时,随着鼠标的点击,出现了清凌凌的小河,一条小鲤鱼摇着尾巴在水里面游来游去„„小燕子像喝醉了似的,在空中摇摇摆摆,从东边突然撞到西边。学生全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全都被这充满动感,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住了。在这种情景氛围下,根本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们都明白了鱼、牛、燕子没有尾巴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化难为易,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了。
    研读课文题目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我只对几种常用的方法作些介绍,广大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深入探讨,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程双华,汉族,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