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二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今天我们如何成为研究者


2017年05月23日15:26

                             ---读《教师成为研究者有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继红

正如顾泠沅教授在本书的序中写到的,这是一本难得的书,贵在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

当今,“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读完本书,老师们的一篇篇成长为研究者的心得体会,即解决了我从事教育科研的思想问题,又指明了实际工作的方向。是呀,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需从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事着手即可。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从审视、反思自己的授课开始,在相互听课、评课中交流,由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教师做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小学教师的研究并不一定意味着阅读大量的专著,也不一定意味着要整理成为宏大的研究报告。真实的研究是教师想办法解决日常教学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正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并设法去解决,这就是出色的研究。

我在想,怎样让研究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呢?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地去做一做。

1、捕捉课堂教学意外生成的事件

也许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关键的事件,然而往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件,也会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因为它们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给教师一种“顿悟”般的触动。

记得在教学“图形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不一会房子就造了,画面定格,问道,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学生很快回答道,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还能发现什么呢?我期待着孩子们的回答能出现我教案中预设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可学生们却在一次次的回答中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老师,没有烟囱。”“老师,没有门。”顿时,我急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办?镇静,思考片刻后,我接过学生的话说道,如果你是小熊,你打算把窗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呢?学生听说要请他们来设计窗子的形状便来劲了,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正方形的,因为我家的窗子就是正方形的。”“那就请你们用小棒把你设计的窗子的形状摆一摆。”我要求道。学生们通过用小棒摆,探究出了所摆图形的特征。生:“我打算把门设计成长方形的,因为我家的门就是长方形的。”“那也请你们用小棒把你设计的门的形状摆一摆。”学生们再一次通过用小棒摆,探究出了所摆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活动在整堂课中顺利地继续着┅┅

这次意外生成的事件值得我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会有许多“非预设性生成”。非预设性生成往往给课堂带来两种结果——尴尬于精彩。如何善待“非预设性生成”,我认为教师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具备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才能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 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在变化日益加快的社会中,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拥有“一桶水”就大功告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应成为“常流水”,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学习,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了解新时代的教改动态,让课堂少一份尴尬,多一份精彩。

2、让反思引领研究,让研究伴我成长

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如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些。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我的教学反思一方面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即元认知水平低?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3、养成经常与自己、与伙伴“对话”的好习惯。

与自己对话,是研究过程中的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自我发难,是一种跳出自我的研究,它是提高教育决策能力,把研究推向深入的良好途径。如课后与自己的对话有: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些目标我采取了哪些措施?孩子是否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我观察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可以做哪些调整?有无意外发现?有无新的启示?等等。

与同伴对话则是一种交流、分享、思维的碰撞,更是一种寻求支持、拓展研究思路的良好途径,它使教师个体的探索转换成集体研究,它能较好地发挥经验的辐射作用,常常能捕捉到新的关注点,在研讨中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一过程一定会是痛苦的,但坚持下来的话,一定会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作者简介:张继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