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普通高中定位的争议有了定论。教育部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止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普通高中的办学定位是什么?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止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多年以来,教育界关于高中的定位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应当是大学预科,因此主要目标就是高考;另一说则认为重点在于“激趣立志”,而非应试,两种观点屡有激辩。教育部的上述表述已明确为业界的争论定调,这意味着高中的课程方案调整也要服务于这一定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今年首次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一大重点,它集中体现了普通高中“提升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定位。
据介绍,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试图以此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新课标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王湛介绍,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高考的学生要全面学习,不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少选一点;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基础的需求,同时又要给学生未来多样化的发展提供通道和选择。”
此外,新课标还增加了外语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对于大量非发达地区的高中师资配置是否可以跟上新课标要求的疑问,王湛认为,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本次新课标还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试图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业质量标准给学生学习的程度做了水平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结果划分了五个层次”,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认为,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目前来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学生因材施教;二是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难易程度提供参照。
不难发现,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针对增加背诵篇目是否会增加课业负担的质疑,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认为,考察是否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贡献,可以为重新审视因升学压力导致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他表示,学生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如果这一过程能够与个人的成长、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对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所贡献,那就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负担。需要减负的负担是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
目前,以高考录取率来评估高中成败优劣已全国高中成为压倒性的选择。新课标的推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能否承担让学生达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责任?
“在设计的蓝图,到实施中间,会有些变化,会受各方面影响”,王湛认为,这次新课标的关键是要抓实施,在实施中间使课程标准理念和原则得到更好关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