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三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小学音乐课堂为学而教教学模式初探


2019年04月11日14:0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音乐课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教学;为学而教;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定学”到新课改下的“为学而教”。虽然表面上只是文字顺序发生了变化,实则教育理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为学而教”,我想从它的目的和过程即学和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什么是“为学而教”,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大都是在说:要从分析教材出发,教师要深挖教材,把握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学生略知的,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也就是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诸如此类的说法。对于此类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说法,我有个直观的感受,就是舍本逐末。

学与教,好比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如果太多强调了教,就往往忽视了学。就像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因此,我认为的“为学而教”。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树立为学而教的思想是现如今教师的共识。从音乐学科来说,由于音乐是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即使是对同样的音乐,每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更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和富有创造性的表演。

在“为学而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目的,教学是过程,所谓的教学重难点,只是这个过程中的附属品。若干年后,学生们长大成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或许从事着和音乐完全无关的工作,也许早已经忘记了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但他们不应该忘记在童年时代充满欢笑的音乐课堂,以及他们从小就养成的用音乐怡情悦性,排减压力、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得知我是音乐教师,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他说:“其实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歌,也喜欢上音乐课,有一次,在音乐课上,老师提问,让大家说出黑板上的这些音符都是几分音符,我前面的同学指着一个音符说是二分音符,老师表扬她回答对了,我后面的同学指着另一个音符说是四分音符,老师也表扬她回答对了,当问道我时,我指着其中的一个音符说,这是三分音符,当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认为我在故意捣乱,批评了我。从那以后我就不愿意上音乐课了。”他说,这件事情让他记忆深刻,还开玩笑的说,凭着当时对音乐课的喜欢,说不定长大后还能在音乐方面有一番作为呢?

听了他的这个故事,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有些许的感叹,当年的这个老师确实扼杀了一个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热情。因此,我认为,为学而教不要简单的从教材踩点教学点上出发,不要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强加灌输。

在我看来,音乐的教学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愉悦身心,而后是陶冶情操,最后是价值导向。因为,音乐课程的真正价值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不是培养专业人士。那些真正需要掌握技巧的,是有天赋的,立志于走音乐道路的极小部分人。所以,我们要充分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真正感受。我们的出发点是学生,目的和落脚点也是学生。教材的知识点是期间的过程,适合而得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方法论。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激发孩子们从小对音乐发自肺腑的喜爱和真真切切的走心,应音乐来培养和陶冶他们的性格,涤荡他们的身心,修正他们有时过于偏激的个性,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才是“为学而教”的真正含义,也是最终目的。

音乐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思想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如果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再循循善诱,在拓展,给其充分的空间,音乐教学是不会奏效的,甚至会引起排斥和抵触,对于他们的身心也是无益的。因此,我觉得,要先迎合,再引导,在切入,再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这才是“为学而教”中“教”的具体含义。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的课堂方法。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是教学中知识点和重难点的掌握,却往往因此忽略了对学生对音乐由衷喜爱的培养,对于美的发自肺腑的追求。我们为了教学而教学,也由此造成了孩子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情绪对立。

在“为学而教”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说到底,一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都是为了孩子

让孩子们对音乐真正感兴趣,喜欢音乐,陶冶情操,让音乐的种子真正播撒进他们的心灵。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目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所谓知识点,重难点,都是要为这一目的而服务,而不是相反。知识点和重难点的教授,不是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

                                        

 作者简介:王晓丹,女;汉族;学历:本科;工作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沈抚新城实验学校;职称:小学高级教师;从教18年;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