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向高中延伸 地方执行多有走样|教育观察
高中阶段校外培训管理办法尚未落定,数个版本草案正在研讨与意见征询阶段。
有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目前高中阶段管理办法尚未落定,相关草案有数个版本正在研讨。
开学第一个月即将过去,“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新政在配套细则的出台过程中,开始将监管范围向高中阶段延伸,地方执行层面“层层加码”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记者近日获悉,北京、江苏等地都已参与进入教育部关于高中阶段校外培训管理文件的起草与意见征询,相关政策文本表述与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类似,“营转非”、“节假日不得上课”等监管手段都被纳入。
尽管“双减”主体文件早已明确“高中阶段参照执行”,但此前业内多判断监管为避免头部企业大规模退市,将放缓对于高中阶段的监管,以给企业留出转型时间,梯次裁员和削减业务。教育部办公厅等多部门在9月中旬公布的线下机构“营转非”、线上“审改批”的相关细则中,只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提出了非营利性转制要求,除此之外的线上机构还可分别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或营利性法人,这给予了行业较大想象空间。
然而新学期政策执行数据的持续返回,或让监管提速。9月23日,教育部曾就“双减”工作执行情况举办新闻通气会,披露相关监测平台数据。截至9月22日,全国已有96.3%的中小学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达85%;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511043名家长开展了问卷调查,称政策实施之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有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高中阶段管理办法尚未落定,相关草案有数个版本正在研讨。数月以来,“双减”政策以“营转非”、政府指导价、“休息日、节假日不得上课”等措施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已经基本明确,此次如何遴选和搭配监管手段,将对下阶段企业的决策与生存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在地方执行层面,大量中小机构不同学段的业务并未被精准地区别对待。江苏海安市数位中型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对于监管工作的推进,以“劝退”为主,注销办学许可证与停办学科类培训二选一,未有其他引导转制、转型、就业保障的配套措施;陕西咸阳下属地市则有机构负责人表示,当地教育部门的通知为全面注销办学许可证,托管、素质类等转型方式,亦被明确告知不得涉足。
对大量中小机构而言,教育部门2018年推进的教培行业“合规化”进程让他们损失惨重。彼时,场地面积、消防等硬性要求往往导致一处符合标准的校区就需百万元的升级费用,不少机构都是举债投入。前述海安市的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当地政府2018年曾大力鼓励机构升级、拿证,对证照审批数量并无规划,然而疫情和“双减”接踵而至后,又不给予合理的退出或转型机制,众多家庭只能面对破产、失业的境遇。
素质类培训机构亦面临类似尴尬。广东省在8月公布的“双减”落地细则中明确,素质类教培机构亦需通过办学许可证的审批,这意味着众多此前以个人工作室为主的中小艺术培训机构也须满足300平米的办学场地要求和相关消防升级,加大投入“合规”还是及早退出成为难题。
校外补课遭到重击,但校内补课却出现借“双减”反弹趋势。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第二中学近日遭举报,涉违规开展周六补课及组织走读生每天上晚自习。该县教育局26日回复称,该校为参照教育部《实施课后延时服务的通知》精神,教师对学生无偿课后服务,以改变该校教学质量排名滞后的问题,杜绝学生到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学科辅导。
“双减”政策压力下,公立校被要求迅速承担学生课后时间的安排,提升教学质量。然而,缺乏个性化资源的地区恐难摆脱学科补课的老路,酝酿新的教育不公与择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