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秋招启动,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心态变了


2021年11月11日10:57

秋招启动,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心态变了|教育观察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更多2021届毕业生由毕业后直接就业转向继续深造,或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就业路径。

根据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生就业市场出现新变化:更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期待薪酬也有所下降,行业选择上求稳心态明显,一线城市吸引力继续降低。

新一轮秋招已陆续拉开帷幕,第一批“00”后加入求职队伍。根据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生就业市场出现新变化:更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期待薪酬也有所下降,行业选择上求稳心态明显,一线城市吸引力继续降低。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据教育部数据,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首次突破900万,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

升学与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两大主要去向。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更多大学生由毕业后直接就业转向继续深造,或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就业路径。

根据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下称“《就业力报告》”),参与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而选择自由职业和慢就业的同比上升,分别为15.8%12.8%。选择升学的大学生中,在国内、国外继续学习的分别占比9.5%1.9%,均同比上升。

不同教育背景影响毕业生选择。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愿高于“双一流”院校,而在“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中,18.9%决心在国内继续学习,还有3.6%选择出国深造,分别高出普通本科院校12.62.3个百分点。

除教育背景外,家庭收入对职业规划也有重要影响。家庭收入“中上”与“高”等级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找工作的占比低于其他收入群体,在高收入家庭毕业生中,25%选择自由职业,6.3%选择创业,领先于其他收入等级,选择升学的比例也更高。

在就业高压下,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报考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称,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77万人,增幅10.6%,创历史新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47.4万发展到2019年的81.1万,近十年来年均增幅达6%。据教育部公示,2020年,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扩招18.9万,增幅超过20%

《就业力报告》显示,在2021届毕业生中,过半数都表示自身的就业期待有所改变,其中表示“期望薪酬下降”“期望行业变化”分别占比23.9%18.4%

从薪资待遇来看,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0-6000元,相比2020年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至往年水平,不及2019年的6000-8000元。从偏好的企业来看,毕业生心态上求稳趋势更强,国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占比 42.5%,选择“国家机关”的占比则较去年翻倍。

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21届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1年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25%,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3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已成为应届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地。

近年来,一线城市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降低。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多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及职业发展跟踪评价,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比例(17%)比2019届(20%)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16届(24%)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源于一线城市的生活、住房、落户等压力较大,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高的“门槛”;另一方面,也跟其他省会或新一线城市近几年不断通过降低落户要求、优化就业环境等方式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有关。

根据《就业力报告》,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六成已收获offer,同比有所上升。对于没收到offer的原因,43.6%的应届毕业生归因于自身太迷茫,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工作。

不同背景学生也呈现差异:对城市户口毕业生来说,因为“没有满足我要求的工作”“简历投递太少”等而延长求职周期的占比更高;而对于农村户口的毕业生,“获取工作机会渠道少”“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获得面试机会太少”等因素影响更大。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曾撰文指,在刚刚毕业一段时期,出现劳动力市场状态不稳定的情况,都属于正常的搜寻匹配期,毕业生们需要经历不断认识自己、寻找合适工作岗位的过程,应更关注长期就业能力,而不是短期劳动力市场状态变动。

    他表示,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份工作的影响可以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为了就业而就业,匆匆忙忙进入一段完全不合适的雇佣关系,一方面可能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会削弱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纠错的成本可能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