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 是爱还是孝?


2021年11月14日11:31

林采宜 /文

前一段时间,网络传播的一个视频让我极为震撼: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给家长洗脚,上百张凳子整整齐齐摆在操场上,凳子旁边是上百个洗脚盆,小学生跪着或者蹲着给家长洗脚,台上的扩音筒里传出极为煽情的演讲:从我们生下来开始,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为了我们,他们披星戴月,为了我们,他们……”带着哭腔的声音煽动起来的情绪让现场很多人理智崩溃:一些被洗脚的家长老泪纵横,而洗脚的孩子在茫然的状态下也被带哭,父母子女哭声一片,到底在哭什么?估计没有几个人心里真的明白。
    这种复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教育,场面震撼,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艺术。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代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什么?哺育还是控制?

孩子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跟父母尤其是母亲,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父母的哺育就没有孩子的生存和成长。诞生是一次分离,孩子以自己独立的肺来呼吸,不再依赖脐带送氧;断乳是第二次分离,孩子以自己的嘴巴饮食,不再依靠母亲的乳汁;青春期是第三次分离,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不再完全依赖父母的价值判断。它是从儿童走向少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追求精神上、情感上的独立来确认自我的过程,这一次分离主要是心理上的分离,典型特征就是独立自主,不再听话了,有人把这一段时期叫做叛逆期

从共生到分离,是个体成长的自然需求,有了分离,才有个体的自由,而自由,是成年以后的人都希望拥有的生存状态,或者说,自由是人性的本能渴望。

而孝道,则是要求身体和精神都已经独立的个体,在某种伦理和价值观的绑架下,服从于上一辈人的意志。如同两个已经分离的肥皂泡,非要让其中一个依附于另一个,或者两个泡泡融合在一起,这时候,破碎,将是他们难以避免的命运。

孝道,是用伦理来控制孩子。生活中,还有一种比孝道更为隐秘,也更为常见的控制,就是用来控制孩子。很多父母怕孩子走弯路,总是根据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偏好去控制孩子的选择,读什么专业?要听长辈的意见,找什么样的工作,要听长辈的建议,跟谁恋爱,跟谁结婚,也要听长辈的意见……

为了你好的善良动机下,长辈为年轻一代规划了人生的所有跑道、甚至速度。以至于一路上没有意外的风景,没有意外的邂逅,没有意外的惊喜,也没有意外的挫折。没有任何意外的人生是父母给孩子写好的演出剧本。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无限的可能性,年轻是犯错的资本,年轻是放飞生命、在各种试错的体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职业,爱情,和其他……年轻人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是自由。

而太孩子的父母,偏偏就是要剥夺他们选择的自由、探索的机会,事无巨细处处指导。把年轻人限定在自己给他(她)画好的跑道里。

很多时候,不仅孩子没有看清这种穿着的外衣在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指导是一种变相的控制,就连父母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过度的已经构成了对孩子的限制、甚至绑架。

健康的爱是需要纪律的,而爱的纪律,包含适时的分离。

大自然有周期,人际关系也有周期。

我们常说的缘分,某种意义上,就是自然界各种关系的迭代。有相遇,就有分离。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一种关系的适时衰亡,也许是另一种关系的起点。

当共生关系结束,两个独立的生命从彼此依赖转向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分离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

理性的爱不仅懂得怎么呵护,同时也懂得如何放手。

孝道后面,隐藏着人际暴力以及中国式的虚伪。

一个晚辈是否孝顺?评语是长辈给的。很多时候,孝,还是不孝?取决于你是否样样事情顺着长辈的心愿,顺,则为孝,逆,则为不孝。由于孝顺与否没有特别客观的标准,孝还是不孝?标准来自长辈的嘴巴。说你孝,你就孝,不孝也孝,说不孝,就不孝,孝也不孝。

一个不符合长辈心愿的孩子,容易被指责为不孝,而不孝,在中国人的字典中,是贬义词,是一种道德谴责,如果说身体强制和精神强制是一种人际硬暴力的话,那么,用道德观来贬低对方,实际上是人际软暴力。     

孝,从关系的本质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索取,是父母开给孩子的账单——一辈子都还不完的账单。

当一个人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时,讨好是难免的。因此,孝顺的本质是讨好,大多数讨好行为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对内,怕父母生气,关系恶化;对外,怕被指责为不孝子孙,名声不好。于是,不得不假装很爱父母,假装很听话。孝顺是一张看起来喜气实际上虚伪的幕布,后面裹藏着无法表达的欲望(包括物欲、性欲和攻击欲)和真实的不满(愤怒)。

活在人际软暴力之下,伪装是一种求生方式,中国式的虚伪很多情况下就是这么衍生出来的。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爱还是孝?

村上春树:我告诉你我喜欢你,并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这才是真爱,没有控制、没有占有的爱。

长辈对晚辈的付出,许多人用了一个美好然而非常沉重的字眼:恩。恩,是一个人永远也还不完的账单。

恩,是施恩者对受恩者的索取权。

两代人的关系,一旦以养育之恩来表述的时候,彼此之间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

报恩是一种对等的债务清偿过程。好的关系是彼此相爱,而不是人欠欠人。

放弃恩的概念,放弃对报答的念想,双方才能进入平等的境界,才能自在地相爱,也许彼此给出的爱是不对等,不平衡的,但毕竟是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情感。

生命如同一条河流,上游的水永远要贡献给下游,而下游即便回馈上游,也只是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这是自然规律。

你的事,你做主,我的事,我做主,我们之间的关系,天做主,这个就是彼此之间的缘分和默契。

当两代人之间形成这种清晰的人际边界,无论是亲密还是疏远,都是健康而自然的关系。

真正的爱,不是相互占有,而是彼此接纳,接纳不同,接纳分离,甚至接纳疏远。

换一句话说,当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由任何一方所主导的时候,真实而平等的爱才会诞生。

爱,是生命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相悦相惜,不是报恩、报答的人情账单。

做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是爱,而不是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