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剁手族还是脑残族?


2021年12月09日21:32

林采宜/

今天在微信群看到朋友分享了一张图片,是分析消费投资和市场价值的,分析数据对不同群体的消费潜力排序非常有趣: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男人。

    通常而言,消费分两种,一种是刚性需求,饱暖安全等功能性物品的消费需求,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还有一种是柔性需求,对于女人来说,是香水、口红、时尚奢侈品,对孩子而言,是各种玩具、早教及各种满足心理需求的补课,在老人那里,则是延年益寿的各种保健品。

咱们换一个角度看这张图,潜台词就出来了:骗年轻女人的钱最容易,其次是骗孩子、骗老人,男人的钱最不好骗。在消费行为上男人是理性动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买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想忽悠他们口袋里的钱,比较难。

     因此,在消费营销者眼里,男人的市场价值甚至不如一条狗。

排序中,最有营销价值的,应该算那种叫做“剁手族”的群体,喜欢逛街、购物,无论逛商场还是逛网店,看到顺眼的就买买买,看到打折的,那就狂买。

    买需要的东西一定是没错的,那是理性消费;买喜欢的东西也是可以的,那是感性消费。还有一种消费是由打折引发,它不是因为需要,也不是因为喜欢,就是因为打折,“买得越多,便宜越多”的占便宜心理去驱动的消费。

任何一件你不需要的东西,免费送,拿回家也是占空间的垃圾,何况花钱?

    为什么叫“剁手族”?买完了后悔啊,后悔得恨不得把手剁掉,但是上街上网看到促销又忍不住去买。……这是购物瘾,什么叫做瘾,就是自我的理性控制不住的冲动,一种类似于病态的行为。

我有个闺蜜,特别喜欢时尚和各种奢侈品。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打折销售,她会爬山涉水、不远千里去选购,而我,在商品打折的时候通常都是空手而归。终于有一天,我不想陪她去逛了,只说了一句:“我从来不买打折的东西”,她就把我划出了朋友圈。

她以为我耍大牌,其实,我只是从无数打折商品的品质和设计感中发现了“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恒古不变的商业真相。

无论哪一种品牌,每一季出来的产品都有精品、庸品和滥品,设计感、色彩和款式最好的精品一般都在专卖店就被人买走了,专卖店买手挑剩下的,到了换季的时候就转到了折扣店(OUTLET),来到折扣店的多半是被人千挑万选以后剩下的。但凡时尚衣物,无论是服装、鞋子还是围巾,过季和过气通常没什么两样,过气的明星不值钱,过气的时装衣物也一样。凡是能在店里滞留到过气了、不得不削价处理的,通常是滥品,顶多也就是个庸品,精品通常是不会有的。

所谓换季大减价,就是对这些庸品和滥品的重新定价。买这样的东西,本质上一分钱便宜都占不到,还侮辱了自己的审美水准。穿着被人千挑万选剩下的时尚品牌出门,知道的,晓得你买了个便宜货,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的审美眼光严重有问题。无论没钱还是没品位,都不是值得炫耀的标签。

所以说,买了打折的商品来满足虚荣心的美眉通常严重低估了旁人的审美眼光,而想在打折的时候省钱的通常是买一大堆你根本不用而且送出去还得罪人的废物。我看女性们断舍离的时候,拿出来的那些未拆封或者九成新的衣物,绝大部分都是打折时买的。

打折是替商家处理库存的手段,凡是想在打折时占便宜的,最后大都被商家占了便宜,成了人家处理滞销品的垃圾箱。可见,“剁手族”的病根不在手上,在脑子里。凡是剁手的,无一不脑残的,不知道购物的本质是为了什么?

回头再说说那些男人。那些被商家划到不如狗的族群里的男人并不是省钱的动物,他们有他们的败家方式。

我有一哥们,银行高管,每年自驾穿越新疆、西藏、青海各种无人区。今年秋天他自驾去了大羌塘无人区,其镜头下的荒原、沙漠、戈壁,雪山既神圣又恐怖,让人燃爆心脏。

每次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实拍照片,都想献上膝盖,为未曾亲见的美,更为哥们探险的勇气。

其实花钱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无论是当个败家爷们还是败家娘们,只要败家能败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可以是精致的都市细节,也可以是豪放的远方诗意,只要不掉进打折的陷阱,成为人家消化库存的垃圾箱就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