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套娃结构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有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所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有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半的成人期精神健康障碍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或未得到治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较之其他年龄段,青年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预防与干预。调查发现,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有轻度抑郁的为17.2%,有重度抑郁的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观察。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 )提出,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青少年的发展,受到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系统影响。这个系统的嵌套结构包括微观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还有一个时间维度,也可以称为历时系统,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考察青少年发展的动态过程。
微观系统是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最常见的包括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
家庭教养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概念人格发展、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比西方国家更高。而这种消极的教养模式,会抑制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导致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家庭结构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影响,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继亲家庭,以及现在的留守家庭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发现,留守状态能够显著预测情绪行为问题,其中,双亲留守是高风险因素。
学校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学校氛围、教师和同伴。教师积极的情感与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伴关系主要指和同龄人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建立亲密友谊的青少年往往有较高的自尊心,更能理解他人情感。而青少年面对的最大同龄人压力是:与他人和睦相处、取得好成绩、从高中毕业并考上好的大学。
中系统是环境层次的第二层,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比如家庭、邻里、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比如,国内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联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效果比仅有学校或家庭单一干预因素要好。
外系统是环境层次的第三层,指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网络,青少年未直接参与,但也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政策规章、社区环境、父母的工作状况等。
宏观系统是环境层次的最外层,指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包括价值观、习俗、规则等。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青少年、教给他们什么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以下,仅从家庭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1.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多吃蔬菜和水果,能促进心理健康。近期由伊迪丝?考恩大学(ECU)研究人员发表在Clinical Nutrition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研究发现,每天吃至少470克水果和蔬菜的人,压力水平比那些吃少于230克的人低10%。
多睡。睡眠不足会导致一系列认知、情绪和发育问题。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明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显示,只有46.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每晚可以睡足8小时及以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多运动。运动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它可以刺激新脑细胞的产生,加强脑区的网络功能,提高思考能力,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和抑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2.采用积极教养模式
研究教养方式,两大维度尤为重要:关爱和约束。关爱指父母对孩子的接受、回应和产生同情心的程度;约束指父母限制孩子的行为、执行规则、维持纪律的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四种教养模式:权威型(高关爱+高约束)、专断型(低关爱+高约束)、放纵型(高关爱+低约束)、忽视型(低关爱+低约束)。
权威型教养模式下的青少年,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强,善于自我控制,待人友善;专断型教养模式下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自信、多疑,与同伴关系差,依赖性也更强;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青少年,往往比较冲动,攻击性强,缺乏自信与独立性;忽视型教养模式下的青少年是最糟糕的,他们在同伴交往和认知发展方面都有诸多问题,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
因此,父母应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关爱的同时,也要对其行为进行合理约束。在不过分干涉孩子自由的情况下,可以认识他们的老师和同伴,了解他们在校表现、外出行为等,多留意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沟通,找出症结所在。若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及时求助学校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