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教育需求仍强,校外教育如何成为校内有益补充


2021年12月23日09:29

雷晓燕:教育需求仍强,校外教育如何成为校内有益补充

“双减”政策减少校外教育供给、增加校内教育供给是比较好的思路,但是增加校内教育供给之后,质量到底怎么样,能不能保证质量,有待观察

这几十年,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高中及以上的比例提高到了30.6%。但是,高中以下仍是很大的群体。文盲率和小学比例都大大降低,但是小学和初中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接近60%的水平。

“当前亟需探讨校外教育如何规范转化成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增加教育供给,满足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北大国发院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雷晓燕说。

雷晓燕是在20211219日举行的北大国发院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的“人口与教育”分论坛上作出这番表述的。

关于近期的“双减”政策,雷晓燕做了一项暑期调研。她发现,至少在20217月份的暑假,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的供给质量是不大能跟得上的,差异还比较大。校内托管服务有些已经开始实行,但是时间、质量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而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托管,也都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

在她看来,最近的“双减”政策一开始减少了校外培训、校外教育供给,后来向增加校内教育供给方向转化,这是比较好的思路,但是质量到底怎么样,有待观察。

雷晓燕认为,当前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十年的劳动力主力,其教育程度还不尽如人意。

雷晓燕分析,中国人口总量在未来十年中会出现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20年开始下降,少儿人口数量和比例长期保持下降趋势,预计未来可能更不乐观;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她表示,再细分一下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岁的比例已经出现扩大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高龄化;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的群体也出现了扩大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出现了老化的趋势。”

从人口普查来看,雷晓燕介绍,最近30年中国人口的教育年限持续上升,从6.2年上升到9.9年。“如果从教育程度来看,我们分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来看变化趋势:这几十年,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高中及以上的比例提高到了30.6%。但是,高中以下仍是很大的群体。文盲率和小学比例都大大降低,但是小学和初中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接近60%的水平。”

再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雷晓燕介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67.4%,“但是反过来,我们劳动年龄人口中有超过三成还没有达到高中教育的水平。”

雷晓燕援引北大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的数据来具体分析中国分城乡和分性别的教育。“如果按照完成教育的年龄,看25岁及以上的群体,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程度随着年龄不断上升。但是,城乡差异一直存在。分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年限都在上升。城乡、男女一起来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女性的教育年限都在赶上男性,并且实现了反超。城市早一点实现反超,农村晚一点,也实现了反超。”

雷晓燕表示,城市和农村教育程度提升的趋势比较一致,都是初中以下的教育程度在不断降低,高中及以上在不断上升,但是同样不管是哪个年龄群体,农村的各教育程度都低于城市,“除了高中,农村跟城市的比例是接近的。在农村的25岁左右年轻人当中,初中及以下比例仍然超过40%,而大专及以上比例低于25%。所以,还不是那么乐观。”

雷晓燕还援引了CFPS里父母对孩子教育期望的相关数据。她介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父母基本上都希望孩子读到大学的教育水平。“孩子年龄越小的,父母的期望越高,随着年龄增长期望有所降低。10岁以下,父母对儿子的期望比对女儿的期望更高,12岁以后,对儿子的期望就有所下降,对于女儿的期望反超过来。”

“实际上,当前仍有很强的教育需求。”雷晓燕表示,2018年以前,越是在竞争激烈的地方,减负的强度越大,结果是减负之后富裕家庭的教育支出更加上升,贫穷家庭的教育开支更加下降,出现了减负越减越负同时不均衡的现象。“学生的负担到底有没有减轻呢?减负之后,他们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富裕家庭的学习时间是上升的,尤其是休息日的学习时间。所以,2018年以前的减负政策其实没有减少负担,同时有可能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在快速老龄化的情况下,中国非常需要持续提高教育水平,而且从现状来看,我们也有提高教育水平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所谓的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化。”雷晓燕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