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颗不老童心


2022年01月27日06:39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颗不老童心

如何让教育像是春风化雨一样,如何让孩子从听故事中得到启示,生发出自己的内心力量,是老师和父母的修行。

徐海娜(教育专家)

近年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调侃,“不说学习,母慈子孝;一说学习,鸡飞狗跳。”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视频短片,有人辅导孩子时,孩子怎么都学不会,辅导者就会变得气急败坏。平时,也有年轻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很不好管。有时,网络上还会曝出老师辱骂年幼学生的视频短片。那么面对年幼的、懵懂无知的、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该怎样做才能令教育真实有效地发生呢?

教育需要从童心出发

童心意味着对孩子的理解。荆楚名师徐莉曾在她的《童书里的教育学》一书中这样说:“我常常安慰同行和年轻的父母,当训斥、吼叫、指责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理解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新加坡作家和教育家尤今也曾经这样写过:“安徒生借着赤子之心撰写童话,我却凭借着不老童心进行家庭教育。”诚然如斯,我们首先要理解儿童,从一颗童心出发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社曾经出版了尤今的很多作品,在其中一本小品文集《悦读人间情》中,尤今讲述了一段她女儿年幼时的故事。那时候,她做饭的时候,总有一只青蛙跳进厨房,蹲在壁橱附近,她女儿则坐在矮凳上晃动着一双小胖腿等着吃饭。妈妈、女儿、青蛙,构成暮色中一幅美丽的画面。等饭做好的时候,青蛙才会识趣地离去。有一天,尤今忽然想出一个小游戏。在青蛙离开的时候,她故意怪声怪气地对年幼的女儿说:“喂,我是青蛙姐姐,你好!”女儿高兴地一下子跳起来。从此,尤今开启了在厨房里假扮青蛙和孩子对话的岁月。她想要给女儿的教育就在这种对话里悄然发生了。这个游戏玩了一年多,直到家里装修,青蛙不再来,才停止了。当女儿长大后,提起这件事情时,女儿仍记忆犹新,和“青蛙”相处的往事历历在目。女儿觉得,“每天期待青蛙现身的那种心情,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刺激和令人心醉的向往。”我想,大概教育就应该这样地“润物细无声”才好吧!也就是这样不着痕迹,不刻意说教,我们关于教育的期待才有可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孩子们的心和我们的心,才能产生共鸣。

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对孩子的耐心程度,以及她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理解,是我自叹不如的。她退休后,曾有一段时间和我的小家庭同住,帮我照顾当时我年幼的孩子。我的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很喜欢听冒险故事,她就总是即兴自编故事,让故事里的小主角“闯关”。当故事主角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我的孩子“出手”的时候了。怎么出手帮助主角闯关成功呢?那就要用上“知识”喽!这样,孩子就在满怀欣喜和成就感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很多东西。后来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和我妈不再住在一起,而是分别在不同城市居住,但是我妈妈和我们短暂同住的时光仍然影响着我们。每次我感到暴躁的时候,就总是想起我的妈妈。我妈妈是一位怀有童心的人,也是善解人意的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从我妈妈身上,我也开始了解到,从童心出发,才能令教育发生。所以后来当孩子上了小学,却抗拒学习老师要求学会的新词语的时候,我也从童心出发,开始帮助孩子克服他遇到的学习困难。我记得我曾经把他需要学习的较难较新的词汇,用不同颜色的笔按照随机顺序,写在一张大纸上,和他玩连连看的游戏。当他从一个词语链接到另一个词语时,我就随机讲一个和这个词语有关的小故事,讲到高兴处,他也会模仿我,即兴创造句子或者小故事。我会控制每次玩的时间不要太久,这样我们总是在哈哈大笑中,意犹未尽地结束游戏,并且期待着下一次的游戏时间。

孩子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是很重要的,日本坪田塾校长坪田信贵在《才能的真相》一书中曾指出情绪对于学习的重大影响。他说,如果长期处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做事,以后遇到事情时,就会产生先逃避再说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强迫孩子写算,让孩子带着讨厌的心情学习,孩子最后都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我记得,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总是在课前问学生:“准备好了吗?”当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什么知识的时候,也需要帮助孩子准备心情。当年幼的孩子对学习有期待的时候,就是已经准备好了,这时候我们所教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头脑里。

    讲故事胜过讲道理

想让孩子学习知识需要从童心出发设计课程,想让孩子学懂道理,也一样要从童心出发,先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奇思妙想,带着智慧,带着幽默感和孩子相处。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不爱喝水,也不爱吃水果蔬菜。有一天,孩子的舌头上起了一个小泡泡,很疼,孩子就去问妈妈。妈妈说,这个小泡泡就是舌头给嘴巴写的信。看到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子起来了, 妈妈就说,舌头在“信”里告诉嘴巴,每天都要吃水果和蔬菜,要多多喝水,这样舌头就不会疼了。这种方法比反复地说教更容易令孩子们接受。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讲故事胜过讲道理。儿童故事书、绘本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山本直美在《共读绘本,教出全人格孩子》中说过,幼年的特征,就是“现实和非现实的世界暧昧不明”,可以毫不抗拒地接受“不可能”。自由地享受非现实的世界,在想象和现实中自由穿梭,是年幼孩子的特权。如果我们能好好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前文提到的尤今老师在厨房里变身青蛙的时光,为什么会令女儿受益匪浅。

徐莉也在《童书里的教育学》中举了一些自己利用故事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例子。

有一次,她要求学生寻找一些蜗牛,进行观察记录。完成这项学习任务,通常只需要一两只蜗牛就够了。可是孩子们大多克制不住自己,抓了一只又一只,仿佛永不满足,也不听劝。于是,她改编了一下希腊神话中的弥达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弥达斯非常喜欢收集金子,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金子不够,要越多越好。有一次,他帮助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作为答谢,狄俄尼索斯就让他获得了“点金术”。从此,凡是他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一开始,他欣喜若狂。但是,过了不久,他就发现,他触碰到的食物都变成不能下咽的黄金。无意中碰到花园里的玫瑰,玫瑰成金也不再芬芳。就连他的女儿,也因为不小心碰到了,就变成了黄金雕塑。最后他祈求摆脱这神奇到可怕的“点金术”。魔力消失的时候,他深深觉得周围活生生的一切才是比黄金更美好的东西。她说,许多孩子听完故事就放走了多余的蜗牛。她感叹,讲了那么多道理,最后不如一个简单的故事有效。用故事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故事真的会创造奇迹。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对于成人来说,讲故事有时候也比讲道理奏效。有一位朋友,有一次,为了做成一件事,和别人网上沟通失败之后,她就很生气。她的时年九岁的孩子对她说,生气是最浪费时间的,生气的时候做不了事,生完气也常常几个小时做不了事。他还安慰妈妈说,韩信还受胯下之辱,要做成事就要有耐心,就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孩子说完,这位妈妈就不好意思再生气了。她给孩子讲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竟然反过来被孩子用来开导妈妈,也是很令人惊讶的吧!

徐莉在《童书里的教育学》中强调,大人要善用故事唤醒孩子自身的力量。她建议,大人可以罗列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着手和孩子一起收集建立一个故事库。她说:“我们对孩子的帮助不能总是提出直接的要求和意见,不能总是强调规则和后果,那些都外在于孩子的心灵。大人要试着不带说教和矫正的意图去讲故事,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把大人对孩子的期望转化成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去发现并主动与自我、家人、师长、朋友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孩子能够自己寻找启示、建立连接、做出决定,这是长期听故事的必然结果。”

如何让教育像是春风化雨一样,如何让孩子从听故事中得到启示,生发出自己的内心力量,是老师和父母的修行。正如徐莉写的那样,“不论对父母还是对教师而言,教育中最艰难的功课不是提高自己教养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个没有终点的任务,那就是理解儿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