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执子之手


2022年03月12日08:35

我们常常穿不过都市的钢筋水泥去扣响邻居的门,却可以凭借文字与思想穿越时空,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林采宜/                                 执子之手

前一段时间经會在电视广告里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词:有家的男人真幸福!然后就是娇妻盈怀,稚儿绕膝的画面,情意融融,温暖舒适。
   
什么是家?无疑是居所,是栖身之地;其实,灵魂的栖身之地也是一种,一个思想和感受能得到充分认同的,这,就是朋友,朋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回家的路》一文中说:思想是一段自我流放的生命苦旅。既然是苦旅,必定孤独,必定想家,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人类情感的本质最终归结为 家的冲动。在这里,是形而上的,是一种认同和理解,是对真实自我的完全的接受和共鸣。如果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再扩展一下,人应该有第六需求,尤其是喝了一肚子墨水的读书人,这第六需求就是默契和共鸣。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无论是千里迢迢的缘分和思念,还是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聊天,都是这种冲动的演绎方式。朋友之间,沟通的默契有多少,回的亲切就有多少。所以,无论是背井离乡的游子,还是足不出户的学子,对家的追求都是永恒的向往。身在江湖,最大的苦处一为乡愁,二为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我们都无家可归,所以永远在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的方法有很多,读书是其中一种。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讲的是学而优则仕,把读书当作求功名、求衣食的生存手段。其实,对于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书中有的岂止是黄金屋。几千年的悲欢离合,古今中外的思想精神,无一不在其中。有时候,当你找不到活人可以聊天的时候,与死人交流也是一种乐趣,已故的大师们以传世的著作给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所以,困惑的时候,孤独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可以警世,可以慰情,见仁见智,见情见义,全在于你的心境。

除了读书以外,写作也是一种,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在语言中可以找到安息、安生、安命之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写作虽有传名千古的功利目的在里面,但仍不失为表倩达意的一种抒发,文以载道,但不只是道,也载情、载思、载千古功过与是非。

人生于世,知心无几,惟衣履相亲,书籍相慰,也算是凉薄世界中的一种聚散。放开眼界去看,朋友不只是身边熟悉的那几个人,朋友是你在阅读和写作中可与之冥冥相对的那些大师,那些哲人,那些思想者,那些和你有着同样悲欢和感慨的普通人。

如果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困惑,读书吧。书里的人,写书的人,虽然不能执子之手,与子促膝,却也不少是可以心神相对,意念与同的。

我们常常穿不过都市的钢筋水泥去扣响邻居的门,却可以凭借文字与思想穿越时空,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