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当头,高校“一把手”被要求拜访100家以上企业|教育观察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院)长,要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通过走访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最难就业季”下,教育部再推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高校校长书记“走出去”“请进来”,广泛拜访企业促就业。其中,新建的本科高校、高职、职业本科等,拜访的用人单位不得少于100家。“一把手”出马,能帮助化解高校就业难题吗?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提出,2022年3—8月期间,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院)长,要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通过走访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书记和校(院)长拜访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校长出马访企,可行吗?部分高校已着手行动。向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了解到,学校基于各专业就业、实习和拟升学留学、困难群体等相关数据,将组织校领导按专业分工协作走访。“走访要争取实现,固,即已确定就业意向的进一步巩固;促,即有意向正在谈的努力促成;扩,即拓展新单位或原合作单位挖潜。重点放在扩上。”
“校长访问100家企业,对我们来说难度不大。”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告诉。此前,汕头大学校已常与地方行业协会、校友企业对接,联络就业岗位。他强调,就业季下,校长不仅要迈出校门,也需要着眼走访后的效果,看能否真正落实就业。“(企业)说我们好不好,主要看在我们学校招了多少人。”
“100家其实不多。”安徽大学校长蔡敬民同样表示。在他看来,关键是高校领导不要“为走访而走访”——他希望,高校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和灵敏的反馈机制,将业界需求及时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让企业充分介入到人才培养环节里。“每个专业都应该建立专业企业网络。一个专业可能就要与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蔡敬民提及,在安徽大学,每到毕业季,学校行政中心大屏将滚动播出各学院就业率,就业率垫底的三所院系“标红”。学院书记、院长,联系各学院校领导的名字都同时公示。
多名受访大学领导称,因疫情原因,走访的企业将以本地企业为主。
为何如此大规模推动高校“一把手”走出去?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1076万,更是其中“大头”。
“从我90年代做就业工作以来,今年可以说是史上就业最难的一年。”刘林此前在两会期间直言。他以“三大最”概括就业之难:毕业生总数接近1100万人,首次突破千万级门槛;毕业生增幅达167万人,比肩2011—2019年9年间增量;而考研、考公热潮之下,缓就业人数也将创造历史新高。
教育部专项行动出台的节点,正是考研“放榜”之后。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457万人,较上年增加80万人;目前,2022年全国拟招录研究生总数尚未公布,而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2020年全国招录研究生约110万人。今年3月11日研究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后,一条“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冲上微博热搜,足见舆论之焦虑。
受访校长称,除了考研“落榜者”外,一批教育培训、互联网“大厂裁员”也流入春招市场,毕业生就业竞争更甚。多方压力,也成为高校校长主动“走出去”的重要推力。
从2020年的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2021年高校“就业促进周”,再到如今高校校长书记“百企走访”,疫情阴影下,教育行政部门已连年推出多项高校“保就业”专项举措,而“就业难”仍难破解。
郝志峰告诉,疫情下,学生就业心态和选择有显著转变。2021年,汕头大学3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较疫情前约20%的比例显著提升。学校除为毕业生提供考研资讯服务外,还提供了研究助理岗位,便于备考“二战”的学生提前加入相关课题组。
目前,汕头大学在春招季已有过半学生获得工作机会,但不乏学生仍在最终去向上“纠结”。郝志峰称,就业难,往往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疫情对学校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就业质量,让学生找到自己足够满意的工作。”
2022年,是第一批本科毕业的“00后”步入就业市场,且普遍抱有“就业不将就”的心态。随着“灵活就业”“缓就业”成趋势,刘林亦曾在两会中提出,高校应延长就业服务时间,延长到学生毕业一年后、甚至两年内,帮助学生更好择业。
蔡敬民则强调,高校领导者应该转换思路,从解决“出口”转移到培养过程的整体改革上:“不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当成待解决的问题,而是高校毕业生去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