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李雪健的乾隆和我们的反思
李雪健饰演的乾隆
这个“乾隆”不好演。
为什么呢?
因为《觐见》这集讲的,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
没错,马戛尔尼访华。
故事以前讲过。
简单地说,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他们兴致勃勃而来,灰不溜秋而去,大清帝国则依然故我。如此结果,无疑是悲剧性的:
英国人没能实现他们建立两国外交关系和进行通商贸易的目的。
中国人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的机会。
当时东西方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失之交臂。
两边都亏了。
那么,为什么呢?
良好的开端
应该说,开始还是不错的。
英国国王派出的,是一位有着众多头衔的老外交家:
国王陛下顾问
前驻俄大使
马德拉斯总督
巴斯勋爵
白鹰荣誉团骑士
高级贵族
乔治·马戛尔尼
纪录片《中国》
马戛尔尼形象
使团的规模也大,成员多达上百人,加上水手大约七百,单单上船登记就花了好几天。马戛尔尼乘坐的狮子号更是英国皇家海军一流军舰,舰上大炮就有六十四门。随船携带的礼物装成了六百箱,总价值高达一万三千英镑。
更何况,出使的目的,被说成是为乾隆皇帝祝寿。
英王乔治三世还以“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海上霸主,正统宗教捍卫者”的名义,祝中国皇帝万寿无疆。
至少,在英国人看来,自己诚意满满。
可惜,乾隆皇帝没有感觉。
事实上,作为天朝上国,曾经接待过的使团不要太多。
结果,正如纪录片的解说词所说:
在乾隆眼里,这只是众多使团中比较麻烦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
皇帝也有资格自我感觉良好。
实际上马戛尔尼来华前,大清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有四千四百多万两银子,十八行省的人口三亿三千三百万。乾隆在位的年头也正在接近祖父康熙,耳朵旁边却清静得多,或者准确地说只有颂歌,没有逆言。
那么请问,他又为什么要对“洋鬼子”敞开国门?
这种心态,雪健老师不用一句台词,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得淋漓尽致。
麻烦就麻烦点吧,朕恩准了。
大度的皇帝甚至要求地方官热情接待。
地方官也忠诚执行了圣上的旨意。
这简直就是相见甚欢。
不过,麻烦还在后面。
观念的冲突
麻烦起于觐见礼。
大清帝国的高级官员告诉马戛尔尼,按照外邦藩属觐见中华天子的规矩,英国使团应该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甚至设身处地给出了解决方案: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叩见时暂时松开绑腿布,行礼后再绑上就是。他还说,如果对方固执己见,那是会让其他藩部使臣看笑话的。
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因为他见到自己的国王,都不会这样。
再说,英使也不认为自己是外邦藩属。
英国与大清,是平等的两个主权国家。
结果,交涉很不愉快。
这就等于鸡同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