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人口负增长,高校会出现关停潮吗?


2023年03月01日23:36 www.caixin.com

人口负增长,高校会出现关停潮吗?|教育观察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高校还可拥有超过十年的招考热潮,但窗口期过后,将应对生源趋势的快速变化;毛入学率等指标的变化也带来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60‰。负增长时代开启,教育布局面临新调整,高等教育尤受关注。

2023112日,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战略谋划提到了四个深刻认识,其中第三条为,“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

现实中,高教招考情况与人口的潮汐变化一直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依第六次人口普查回测的数据,中国出生人口最近一次迫近三千万的“峰值”出现在1990年,几乎是按照学段年龄顺推,20072009三年,高考报名人数首次进入千万量级,达峰后连续五年下降。2015年开始,高校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

201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重新回到高位,但高校扩招二十余年来,普及化的挖潜空间已然不大。以高考报名人数相近的2008年(1050万)和2021年(1078)万对比,综合教育部、人社部数据,此两年度具备普通高考参与资格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量分别为1416.7万、1264.3万,即同口径数据下,2008年有366.7万适龄毕业生最终未报名高考,2021年则只有186.3万。

到刚刚过去的2022年,人口与学位在数据上的割裂进一步显化。当1193万的高考报名人数,和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数双双刷新历史,出生人口数量则在连续六年的下降中,首次来到了956万的负增长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高校还可拥有超过十年的招考热潮,但窗口期过后,将不得不应对生源趋势的快速变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立龙等人团队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做出预测,中国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 、2032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快速减少趋势。

事实上,教育部在20217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就已做出明确应对,要求从严控制高校设置数量;注重优化存量;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地方层面多已根据自身实际做出回应。如常住人口负增长已经十余年的黑龙江省去年底表态,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四川思路是重点发展本科,原则上不再新增高职院校;河南则关注省内区域协调,要求新增高校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市域倾斜,原则上不在县域布局高校。此前,河南省内高教资源拓展呈现普遍下沉趋势,公开动作有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罗山县)、河南工业大学光山校区、河南大学沈丘分校等。

在具体审批上,这一趋势更加明确。过去一年间,广东湛江市、揭阳市等地原计划建设的湛江大学、普宁大学等纷纷折戟。20228月,揭阳市教育局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咨询时表示: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已实现公办本科高校(校区)、高职(高专)院校全覆盖。后续除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谋划部署外,原则上不受理粤东粤西粤北地市政府提出的公办高等学校设置事项。

“广东之前的思路是每个地市都要有本科高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先哲表示。他认为,尽管教育决策部门在文件、会议中对高校设置向来谨慎,但在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新设高校的实际增速一直较快。随着七普数据的释出,社会关注点有了急转,可预见的是,未来层次和办学实力较低的高校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大范围洗牌,政策和审批口径更加明确和收紧,关键是在趋势上的防微杜渐。

据教育部,至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依据国际通用指标,已经来到普及化阶段。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顶明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方式是,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8-22周岁的人口总量,按照现在分子增加、分母减少的趋势,很快就会自然跨过十四五规划锚定的60%节点,但在此之后,是否要继续向80%的方向进军,意见并不一致。

他认为,增量控制之后,存量的改革调整,存在调结构和调整时间段两个层面。前者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一端,职教本科的设置、高职院校的转型升格正在加快步伐,高校设置总量控制趋紧,正倒逼地方政府更加切实投入在办学质量的提高。

后者则聚焦在社会观念的嬗变。他以文化情结相近的韩国举例,在文凭主义思想下,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左右接近100%,但随着韩国人口结构变化、高教资源的饱和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毛入学率又开始降低。可以不在特定年龄集中就读大学,进入社会后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可以重新、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更加匹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