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总成热点说明啥|两会声音
有的改革是要做加法,有的则是要做减法。中国教育要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就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减负开始吧
减负、减负,虽然近些年自上而下有不少的举措,且不乏强力政策,但负担过重的局面似乎依然没有根本改观。每年全国两会,教育减负几乎都是能够引发共鸣的热门话题。
教育减负总是成为热点,本身就说明减负的空间还很大,任重道远。学生负担重,教师任务多,家长更是卷得不行……教育的三个主角,似乎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但是,这一局面就是如此神奇地维持着,存在并争议了多年,且还在延续。
健康是第一位的,因各种压力酿成的悲剧,还在各年龄段的学生中不断上演。
不少提案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青少年轻生现象,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建议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民进中央则建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应格外重视。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建议针对乡村儿童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科普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服务,联动各方形成合力,加快建设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需要给予支持的不只是中小学生,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建议,“对于博士生,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博士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现在博士生一个月补贴大概3000元,我希望至少能提高到1万元,这样全中国超50万名全日制博士生大概需投入超50亿元,但这是值得的。”
另一个引发热议的话题是高考外语降至100分。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认为外语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过高,耗费学生过多精力和时间,外语对于很多人的实用价值是有限的,且不利于城乡教育公平,高考中外语分值越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越不利,学生实际用在外语学习的时间远超出课时分配比例。
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建议也不是第一次出现。2022年教育部曾专门答复,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
教育部还称,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教育部的回应应该说是明明白白,问题的根本其实不在于学与不学以及学多少。
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建议,为降低育儿成本,对2024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免除学费、课本费,直至大学阶段,引起不少家长的支持。教育成本确实是压在家长身上的重担,不过支出的大头到底是啥还得细算账。
渴望减负的另一个重点群体是教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调研发现,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年两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条”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反映负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
刘林总结的原因是: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随着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等教育要求的提高和“五项管理”、“双减”等新任务的提出,多数中小学都出现了人不够用、在岗教师应接不暇的状况。新任务不断提出,如最近出台的某项规定,要求中小学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家访一次。
全国人大代表李静表示,现在很多学校的师资很紧张,会出现数语外老师兼任体育、美术老师的情况。
而民进中央的提案则直接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呼吁减负,一方面说明有形的手在人为制造负荷;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国的教育依然薄弱。负担重并不意味着教育已经足够承担起社会需求,恰恰相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育并不能输出并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指挥棒失灵,所有人都下了苦功夫,却很可能是无用功。
同时,薄弱地区的教育问题愈发凸显。农工党中央的提案就表示,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整体状况还比较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关于减负,中央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且有《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等明确的要求,但是,为何就刹不住此风呢?
有的改革是要做加法,有的则是要做减法,显然,教育还是应该从减法开始。中国教育要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就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减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