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如何?|教育观察
再次进入“大力发展”时期,2023也确是改革成果凸显的关键之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纵观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的定位变化有迹可循。
政府工作报告中上一次采用相同表述,是本届政府履职之初的2018年,随后四年的主要表达依次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措辞的变化也是不同施政思路的循探。
2018年1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通过中央深改委审议,作为本届政府对于职教改革的首份蓝图,文件主要着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彼时提出的诸如专业教师原则上须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等措施,直指许多职业院校类似普通高校的重复性办学、是“低层次本科”等社会怨念,让行业大为期待。
2019年1月,职教二十条正式印发,不过在随后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侧又被要求承担更多“蓄水”任务,额外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一年之内扩招100万人,这让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和社会风评遭到重大挑战。与此同时,职教二十条顺次推进,首批15所职业本科院校获得批复;类似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双高计划”也落地出台,计划总投入650亿元,用奖补牵引重点职校发展。
2020年,疫情忽至,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求,高职扩招继续以百万为单位、连续两年,根据教育部2022年披露,高职扩招三年行动最终超额完成,累计扩招413.3万人。这一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将职教二十条10-15年的远景目标,拉回到三年内的具体执行方案,地方主责,罗列有56个重点任务。
2021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央办公厅首次参与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起草,定下了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不小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10%的具体目标。然而,高职与高校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职业本科”的方式,年中在浙江、江苏等多地遭到学生强烈反对,进展一度停滞。
2022年4月,《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完成重修,为具体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门更加直面中职教育的尴尬地位,提出“就业与升学并重”,据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数据,2020年,中职毕业生中约有65%会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在9月新披露的统计公报(2021年)中,教育部也首次剔除了人社部所统管的技工院校数据,职普比明确跌破四成,进入6.5:3.5的新常态。
再次进入“大力发展”时期,2023也确是改革成果凸显的关键之年。今年一季度,素有高职“清北”之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被广东省拟申报为职业本科。根据深圳市教育局2022年部门预算支出,这所“航母级”高职全年经费达33.6亿,同年位列211工程的郑州大学都只有31.23亿元,根据去年高招情况,深职院录取分数线甚至高出广东省本科线数十分,是职业院校中的高标准样板。
综合各地已发布的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除深职院,黑龙江、宁夏、甘肃、江西、湖南五省已有超过十所公办高职申报升格职业本科。出于试点考虑,2019年的首批十五所职业本科院校均为民办,亦并非公认的高水平强校,这让社会观望情绪一直浓郁。随着老牌公办院校的正式进驻,职业本科即将来到扩容快车道。
根据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设置数量”的整体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校以地方具有审批权限的高职院校为主;本科层次增量上,既往高水平高职会主要升格职业本科,只有师范、医学、公安等少数领域专科院校仍继续升格普通本科。
根据政策文本,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概念实际上还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无锡太湖学院副校长阙明坤向财新表示,目前的本科教育格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则为985、211、双一流等工程引导的传统研究型高校;二则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后新升格、设立的本科院校,以及目前正在转设中的独立学院,共同组成应用型高校的主体;新扩容的职业本科,则定位为职业技能型高校。
根据阙明坤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四月,全国尚有164所独立学院尚未完成转设,已经暂停许久的转设工作,有望在2023年重新稳步推进。
作为历史产物,独立学院主要指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社会力量与普通高校合作举办的本科高校,囿于体制与权责的长期混乱,2020年教育部开始要求其集中转设为公办/民办院校,在相关实施方案中,亦期待独立学院成为职业本科首批增量。然而从结果来看,除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等少数个案,通过独立学院转设扩容职业本科的路径已然停止,应用型普通高校与职业技能型高校泾渭分明。
沿此方向继续推进,下一步,教育主管部门仍需回答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如何避免再次进入对研究型高校的重复性、低层次仿效中;二者层次相当之后,互相之间的内涵、特色、定位又要如何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