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元宇宙”进高校


2023年03月14日20:57 www.caixin.com

“元宇宙”进高校|教育观察

元宇宙体系未成、前景未明,高校踏足“元宇宙”,是否操之过急?

据南开大学官网,中国首家元宇宙新闻与传播学院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推出。该“元宇宙新闻学院”是将现实物理空间虚拟复制到数字空间上,学生可以操控虚拟形象游览校园,在教室观看视频课程,并进行鼓掌、起立等互动。

建中心、设学院、推出虚拟校园……高校“元宇宙”热潮渐起。当元宇宙体系未成、前景未明,高校踏足“元宇宙”,有何考量,是否操之过急?

在扎克伯格喊出“元宇宙”,脸书母公司更名Meta一周年之际,国内首个以“元宇宙”命名的学院横空出世。据南开大学官网,中国首家元宇宙新闻与传播学院1017日在南开大学推出。该“元宇宙新闻学院”是将现实物理空间虚拟复制到数字空间上,学生可以操控虚拟形象游览校园,在教室观看视频课程,并进行鼓掌、起立等互动。

1010日,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亦宣布新设“元宇宙科技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内容包括了解元宇宙研究和行业的性质,深入了解VR/AR、游戏开发、机器学习、分散式基础设施、加密属性、计算机视觉和 AIoT在内的最新元宇宙技术等。

而一个月前,首个命名以“元宇宙”命名的系所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落地。9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印发通知称,该院信息工程系将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潘志庚表示,将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加元宇宙相关课程,加强交叉型人才培养,以输送与产业对口的人才。

各类“元宇宙”实验室、研究中心正加速建设中。20224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元宇宙文化实验室,计划针对元宇宙的文化属性开展研究。同月,北京邮电大学和中科深智成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专攻计算机视觉、3D动画、虚拟人等技术方向。2022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高校中首家元宇宙研究中心,明确要“搭建全国元宇宙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不可否认,高校“元宇宙”规划仍呈起步之态。前述南开大学虚拟的“元宇宙”学院,仍存在卡顿、功能缺失的问题,有体验者称,“更像是在虚拟场景中观看网课”。而“元宇宙工程系”,也常遭舆论有关教学大纲、师资力量、社会认可度等质疑。

高校“元宇宙”热潮汹涌,推力何在?

概念爆火之后

什么是元宇宙?据美国国会研究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报告,元宇宙概念目前是指一个沉浸式与持久的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在其中以类似于物理世界的方式,与其他用户和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参与社会活动。

元宇宙之名,可追溯至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中“Metaverse”一词。香港科技大学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许彬团队提出,元宇宙已经历从基于文本的交互游戏、虚拟开放世界大型多人在线游戏 (MMOG)、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的沉浸式虚拟环境、到目前元宇宙状态的四个转变。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团队则报告称,“元宇宙”更近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20213月,号称“元宇宙第一股”商业游戏公司ROBLOX上市;10月,脸书宣布更名为Meta,全面进军元宇宙。互联网巨头与资本市场双重青睐下,元宇宙这一概念爆火,引企业、政府乃至高校竞相布局。

高校布局元宇宙,一大功能是解决技术整合问题。前述美国国会研究所认为,元宇宙主要技术包括成熟的扩展现实(XR)设备、先进的通信网络与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系统。这些技术虽已经存在,但仍然需要发展:以通信网络为例,当前主流的4G网络,完全不支持元宇宙所需的速度。

“(元宇宙)作为一个技术集成体,本身还是更偏工科的。”潘志庚说。国内,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均将技术作为其研究重心。其中,北邮科技园还成立了宇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称将联合各大部委研究机构、其他兄弟院校、各互联网大厂企业,搭建元宇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而在许彬看来,除技术层面的基础研究外,高校还有必要去探究元宇宙的社会性问题。“企业当然是从商业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我们学界要去做前瞻性思考,它是不是一个尊重用户隐私的世界,会不会是一个充满歧视的世界?我们有道德责任为建立一个社会公益的元宇宙出力。”他认为,技术层面与社会层面的问题都是元宇宙的基础性问题,高校对这些基础领域进行研究布局,非常必要。

记者关注到,中国人民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成立时,就将元宇宙的监管、文化传播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还提出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与之同期行动的清华,更是将其元宇宙项目直接命名为“文化实验室”。

除元宇宙本身对高校提出技术、社会研究需求外,政府政策也在释放动力。记者梳理发现,北京、上海多地2022年都发布了针对元宇宙发展的专项文件,明确发动高校资源推进元宇宙建设。厦门市更是在“元宇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中“点名“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鼓励建设元宇宙实验室、开展相关课程专业、加强校企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需要元宇宙方面的人才。”成立元宇宙工程系后,潘志庚几乎每天都在接待来谈合作的企业,其中多数表示愿意提供元元宇宙有关的设备或软件系统,加强产教融合,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从元宇宙走红,到高校落地项目、推出实际应用,时间仅短短一年。高速发展背后,高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想什么?

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入局元宇宙的许彬,早在十年前德国电信实验室工作时已有研究XR领域技术的想法。2013年,许彬到港科大任教,和德国电信合作组建系统与媒体实验室。对他来说,“元宇宙”提供了一个整合团队此前各项技术研究的机会,“团队研究开始迈向一个系统性的方向”。

“可能没有疫情的话,也会出现(元宇宙)这个概念,但不一定是去年,可能是明年或者后年。”许彬认为,三年疫情不仅让外部更加关注虚拟现实领域,学校本身也在思考线上教学的新路,希望落地一些虚拟现实项目辅助教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潘志庚则称,自己1992年在浙江大学读博士时,已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并承担多个与实时图形绘制,虚拟人,人机交互等和虚拟现实相关项目;2011年,他出任杭州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智能系统研究院院长,任职期间还曾主持过2项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

但彼时,元宇宙概念尚未普及,他在校研究能获得的重视和支持有限;20217月,潘志庚受聘南信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能调动的资源更多”,几个月后,元宇宙爆火,他提出发展要求,成立元宇宙研究院,即获学校大力支持。

“假如没有风口,有些东西也不会这么快。”潘志庚坦言。将南信大信息工程系将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也是他参考东京大学经验,向学校主张并获通过的建议。据财新了解,今年7月,东京大学曾表示将在工学研究生院开设元宇宙工程学系。

对潘志庚而言,从元宇宙相关设备到教学实验平台再到研究人才,正是从零开始建设。院系正积极引进元宇宙技术相关研究人才,“毕竟人才是重中之重。”

对“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言,如何统筹各项技术,实现跨学科交叉推动,是首要挑战。许彬告诉财新,元宇宙研究不仅涉及基础技术更新,还亟待艺术、设计等学科能为应用层面的创新提供支撑,其生态体系对内容制作要求极高,跨学科融合的属性和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之前仅在基础技术层面的研究。”

今年9月,港科大广州校区开学,许彬团队推出了MetaHKUST双子校园项目,拟以虚拟校园重现实体校园设施,并提供沉浸学习、跨校互动等功能。但许彬坦言,该系统仍处起步状态,仅可实现部分基础功能,“可能两年左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出现”。后续其团队也会积极争取学校层面和新校区所在地广州南沙区更多关于跨学科元宇宙建设的资源投入。

“我们目前是努力做一些前沿探索的示范,要真正要建立元宇宙的教学资源系统,需要更多的大学一起参与,特别是内容生态方面的建设。”许彬表示。在他看来,落地虚拟校园的另一个价值是向其他高校传递创新理念,希望能吸引更多高校投入资源共同研究、培养人才和开拓元宇宙这一新赛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