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到2050年,教育是什么模样?


2023年03月17日00:12 www.caixin.com

2050年,教育是什么模样?丨教育观察

在未来,教育依然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一种共同利益的教育

《报告》认为,在未来,教育依然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一种共同利益的教育。

“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变革。”一份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提出。当“应试”“内卷”等问题深刻困扰中国教育之时,全球同样正经历广泛的“学习危机”。展望未来乃至2050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社会贫富激化、数字化发展……多重因素让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也为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近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下称《报告》),发出“教育变革”的呼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富尔报告》、《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等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教育理念,以期引导全球教育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来,教育不平等和低质问题依然突出。据世界银行《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全球有1.25亿儿童即使在学校至少学习了4年,却依然没有获得实用的识字或计算能力。年龄为1564岁的46亿人中,有21亿以上的人仍缺乏关键的基本技能,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占4.18亿。虽然所有国家都存在技能差距,但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更大。

《报告》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还面临“颠覆性的转变”:气候变化下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正冲击边缘化群体的受教育情况;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也可能造成新的“数字鸿沟”;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和产业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更为艰难。

怎么办?如果说20世纪的公共教育主要通过义务教育形式聚焦儿童和青年,并服务于国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话,《报告》则提出,面对全球性的共同挑战,未来教育应以协同和合作为原则,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扩大终身教育,在教育层面“塑造全球休戚与共且相互依存的未来构想”。

《报告》认为,在未来,教育依然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一种共同利益的教育。

在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教育,亦可发现其共同挑战:一方面,疫情、AI发展与经济下行冲击,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正倒逼教育体制变革;另一方面,5G、大数据、互联网+教育深刻形塑教育形态,却并未推动应试教育本质革新。

“总的来说,目前世界组织教育的方式,还不足以确保建立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健康的地球,并惠及所有人的共同进步。事实上,当前的一些困难,恰恰源于世界的教育模式。”《报告》称。

数字教育:更开放,还是更内卷?

峰值时刻,新冠疫情曾导致全球191个国家中的15.8亿学生停课,占全球在校学生总数的91.3%。受疫情冲击,全球远程教育飞速发展,在中国就有93.6%的未成年网民在疫情期间通过网课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当中国一众在线教育机构被指责“加剧教育内卷”遭监管严控时,全球教育数字化之下的“数据鸿沟”亦备受警惕。

多项研究显示,线上教育并非万能,且已造成新的隔离和不平等。世界银行报告指出,长时间中断教育会使学生脱离学习过程,逆转学习成果。2020年下半年,麦肯锡公司评估了关于美国25个州的学校内的近36万名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和近25.5万名学生的阅读测试成绩的一项数据后,发现其样本中的学生“只学到了通常在秋季之前该年级学生通常会学到的67%的数学和87%的阅读能力”。

同时,“寒门”的起跑线将再度落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协调的“教师工作小组”发现,全球目前无法去学校上课的学生中,有大约一半(近8.3亿人)没有电脑,超过40%的人在家里无法上网;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近90%的学生没有家用电脑,而82%的学生无法上网。“由于这种数字鸿沟,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在教育机会和成果方面的差距扩大了。”《报告》称。

更多人担忧,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可能只是“新瓶装旧酒”:“在中国,现在的主流是互联网技术把应试做得更极致,绝大多数的资金投入在线教育,2000多个项目都是投资答题项目,大部分的APP都是和应试教育有关的。”爱乐奇英语创始人潘鹏凯2015年曾提出。疫情期间,K12学科培训已占到国内头部教育企业营收的60%95%,而国际上亦有Byju's等主打备考培训的教育科技公司异军突起。

“数字教育可能强化了人类决策中陈规定型观念、性别偏见和种族主义,为重新发明、自我认知和学校应该培养的可能性留下了很少的空间。”《报告》担忧,“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而应探寻一种更复杂的、公众参与的、可以利用数字支持共同利益的方式。”

全球就业危机下的教育挑战

在新冠冲击下,全球可能有多达1.5亿个工作机会已经消失;数百万人正经历工作场所关闭和工作时间减少。遭遇“就业难”的不止中国大学生,“教育程度和青年失业率有时会同步上升,就业不足,即无法找到与自己的愿望、技能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是一个持续存在且不断增长的全球问题。”《报告》称。

职业教育缺乏的问题困扰全球:中亚、中欧、东欧以及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职业教育入学率显示,1524岁的青年仅15%参加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最低收入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等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入学率仅占该年龄组的1%左右。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1624岁)没有接受教育、培训或就业,其中三分之二是年轻女性。

近年来,中国着力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并以高职百万扩招,新设职教本科等举措,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但教育质量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依然深深制约其发展。而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政策亦着力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倡议建设“应用型本科”,并大举扩充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

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教育“供给侧改革”本身并不产生劳动力需求,也无法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考虑到教育的滞后性,完全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也暗含风险:智能化发展与产业快速迭代,让未来就业市场充满变数,“铁饭碗”更难寻觅。《报告》甚至提议思考: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才能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情况下生活?

《报告》认为,未来,新的就业模式将进一步增加对现有工人再培训和提高技能需求的压力,“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已经凸显,“教育和培训系统应继续提供更灵活的学习选择,使更多学习者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获得相应支持”。

另一方面,“单一关注就业教育或培养劳动技能的教育是错误的”,《报告》认为,成人教育不应仅仅止于为劳动力市场服务,更应着力帮助学习者“学会创新,应用他们的知识,解决问题和执行复杂的任务”。

未来教育倡议

未来,人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报告》发出如下倡议:

其一,在教学法上,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交能力,合乎道德的行动能力以及共情能力,教会学生消除成见、偏见与分裂。教学评估亦不应用于制造“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分类。

其二,在学习内容上,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和地球生态,加强学生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以培养其明辨真伪的能力。

其三,在教师培养上,应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加强协作和团队合作,鼓励其反思、研究和创造知识以及新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应获保障,教师的作用也应得到认可。

其四,在学校组织上,应支持包容、公平及个人和集体的福祉。要“重新构想学校”,重新设计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课程表和学生分组,以鼓励和推动个体进行合作。数字技术应旨在支持而非取代学校。

其五,人类应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政府应当承担加强公共筹资能力和教育监管等关键责任。

“(报告)与其说是勾勒出一个蓝图,不如说是给全世界发送了一封鼓励思考和想象的邀请函,请人们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区、学校以及各类教育项目和体系中具体解答这些问题。”《报告》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