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小学学位预警 但更大的挑战是学位过剩|教育观察
第一批“二孩”入学,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多地发布小学学位预警,学龄人口达峰后将进入快速减少阶段,亟需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2023年2月6日,浙江杭州,一所小学迎来开学。2022年杭州市共招收12.5万名一年级学生,而目前摸底的2023年潜在适龄生源在15万名左右。尽管数据可能出现浮动,但小学入学人数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
全国“幼升小”招生陆续开启,第一批“二孩”今年小学入学。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多地发布小学学位预警。
在杭州市入学信息查询页面,有不少小学已经“变红”或“变黄”。
这是杭州市针对小学学位进行预警的方式之一。“红色预警”指学区内适龄户籍生人数达到或超过学区小学常态招生计划数的100%,“黄色预警”指学区内适龄户籍生人数介于学区小学常态招生计划数的90%至100%。
据《杭州日报》,2022年杭州市共招收12.5万名一年级学生,而目前摸底的2023年潜在适龄生源在15万名左右。尽管数据可能出现浮动,但小学入学人数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
北京、广州、长春、青岛、成都、济南、大连等多地亦发出学位预警。2023年,海淀区小学迎来入学高峰,预计达到4万人,初中入学预计达到2.7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或将增加1.6万人。
甚至部分区、县的小学学位亦是“一位难求”。浙江县级市乐清市公布,2023-2025年期间,20余所公办小学、数十所公办中学学位紧缺,部分学校适龄儿童户籍人数超出招生计划数倍。江西赣州的寻乌县、兴国县,各有四所小学学位紧张,今年秋季将难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这波入学高峰与“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高峰相关。“全面二孩”政策在2016年正式施行。第一批“二孩”,刚好在今年达小学入学年龄。但与此同时,“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在一年后急速下滑。自2017年新生儿1723万后,随后三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分别为1523万、1465万、1200万人,2022年则跌破千万人口大关,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出现人口负增长情况。
出生人口数量的大幅波动,将对各教育阶段产生“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效应。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讲座教授叶兆辉对此过程的描述是,出生人数下降首先会影响幼儿园,然后是中小学和大学,最终影响到劳动力市场。
不过,学位紧张却难以持久,未来新的挑战是学位过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带领团队对2020年-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做了预测。结果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数量呈“短期内缓慢上升,随后加速下降”的趋势,2024年出现1.46亿人的峰值,但2035年的在校生相比2020年却将减少约3000万人。就不同教育阶段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2024年出现,初中学位则在2029年达到峰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立龙团队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学龄人口预测也显示出类似趋势。结果显示,2021-2035年间,中国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2032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快速减少阶段。而学龄人口年龄结构也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转化为“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
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至今出生人口数量的“短暂上升后加速下降”波动,将按照学段年龄顺推,依次在各教育阶段显化。
学前教育已最先受到少子化趋势冲击。2022年,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经到来,近三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在园幼儿增量值开始由增转减,2022年首次出现大额锐减,较2021年减少177.66万人,同比减少3.70%,幼儿园数量减少5600所。
直面人口负增长的新变化,不少教育学者指出,亟需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面对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生源减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应对人口变局 深化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降低班额、小额、生师比,保留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融合,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以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
乔锦忠团队预测2035年人口变动后也发现,现有办学条件标准在学龄人口下降后可能不再适用,存在校舍、教师等教育资源冗余的情况,因此建议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向随迁子女、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倾斜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
对高等教育而言,供需逆位错配在事实上尚未显现,但在数据上可窥见一斑。2022年统计数据中,全国956万人出生人口跌破千万关卡,但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未来数十年的窗口期过后,高校也急需应对招生人数的变化。
政策上,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表明,要求从严控制高校设置数量;注重优化存量;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顶明曾向财新表示,高校增量控制之后,存量的改革调整分为调结构和调时间段两层面。前者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一端,职教本科的设置、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加速,高校设置总量控制趋紧也倒逼地方政府提高办学质量。
目前,“发展优质教育”已被列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十大战略目标之一,已有省市根据自身教育发展实际做出回应,提出新阶段下办学条件标准。《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预期在2025年达98%,2035年达100%;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则要求在2035年“保持高水平”。
教师编制亦将作出相应调整。人社部、教育部三月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结合各学段学位需求、城乡地区差异、学龄人口变动等情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呼吁,应探索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购买教学服务等制度性创新,以此应对教师配置上短缺与过剩反复出现的问题。
从区域上看,不同地区人口变化情况不一,随之而来的教育生源变动与当地教育资源配置的匹配度各有不同。据2022年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四大一线城市出现集体性人口减少,北京、上海、广州常住人口较2021年同期分别减少4.3万、13.54万、7.65万人,深圳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1766.18万人,减少1.98万人,这也是1979年深圳建市以来首次出现人口减少。
相比之下,武汉、长沙、成都、合肥、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2022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仍在稳定上升。受产业调整和落户门槛等影响,中西部传统农民工输出大省中,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
四大一线城市的幼儿生源也随之流失。2022学年,深圳幼儿园招生17.57万人,同比下降8.8%。上海幼儿园招生数同比减少6.2%,北京幼儿园入园人数同比减少6.1%。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应对人口变局 深化教育改革》认为,人口流动性增强背景下,需要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优化相关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化教育供给,保障流动人口教育质量,降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