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快乐教育的真相


2023年10月15日11:07

快乐教育的真相 

| 安妮

北美基础教育始于一个“玩”字,让孩子“学习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华人虎爸虎妈们谈“玩”色变。这两种教育理念产生了迥异的结果。


常有国内朋友问我,加拿大的孩子上学是不是很开心、作业少、没多少升学压力?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会感叹快乐教育真好,能让孩子出国读书就好了,国内太卷、太苦了。可很多人从国内来到加拿大后,又对这里的教育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所谓快乐教育就是“放羊”,孩子成材还得靠自己,于是拼命用各种辅导班塞满孩子的日程表,唯恐卷得不够用力。

我想,他们对“快乐教育”都有所误会。

北美基础教育始于一个“玩”字。让孩子“学习玩耍,在玩耍中学习(Learn to play; play to learn)”,这句话从北美学前班一直贯穿到小学低年级。在北美教育理念里,“玩”是人类天性,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始于“玩”,人类很多伟大发明也都可以追溯至游戏。让孩子“玩”不仅顺应天性,也是让孩子掌握各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绞尽脑汁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教授知识,“哄”孩子们开心,上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孩子连放假时也盼着开学。

华人虎爸虎妈们谈“玩”色变,大概因为中文里有太多和“玩”相关的负面概念:“玩物丧志”、“玩忽职守”、“玩世不恭”等等。总之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玩乐是学习的反面,和后者有天然联系的只能是“刻苦”、“努力”,学习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头悬梁、锥刺骨”,孩子从小就应当适应“苦学”并把它当成习惯保持下去。

这两种教育理念在儿童学业方面产生了迥异结果:当国内幼儿园小朋友已经能够自主阅读故事书、会做三位数加减法时,加拿大一年级的孩子才刚刚记住26个字母表和数数到100。国内来的家长看到这效果,几乎不可避免会感到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如此深入人心,在很多华人父母眼里,加拿大学校这种教学法,简直就是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躺平。

但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漫长旅行。有时候,过于追求阶段性的目标成果,会让我们错失过程中的乐趣,甚至偏离终极目标。过早用繁重的课业把孩子压得疲惫不堪,容易让他们失去向上的动力。多少人一边感叹世间有趣的灵魂如此稀少,一边却又忍不住把自己的孩子变成最无趣的刷题机。

另一方面,相比国内的极度重视学业,北美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与自然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记得女儿5岁时我们曾短期回国居住,孩子入读北京一所普通私立幼儿园大班。孩子班级的微信群里每天都不停有家长@老师,请老师在孩子上完厕所后帮他把秋衣塞进裤子里;午睡后帮孩子穿上毛衣;出去玩时帮孩子戴上帽子等等,我由衷地佩服老师在照管30多个孩子之余还一一回应这些要求。

这在加拿大是不可想象的。加拿大的冬季漫长寒冷,出入室内必须穿脱外套、换鞋。这里的孩子4岁入读公立幼儿园,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穿脱厚外套、雪裤和雪靴。偶尔一两次穿不好老师会帮忙,次数多了学校就会告知家长必须解决孩子穿脱服装的问题,比如学不会系鞋带就给孩子卖拉链式或者粘胶扣袢的雪靴等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假若在上下学的时候到小学校门口观察,你会看到凡是一手牵孩子一手帮孩子拿着书包的几乎都是亚裔父母或祖父母,其他族裔小孩基本都是自己背书包。

相比国内家长和老师的“包办”式风格,北美的教育方式容易被华人父母误解为放任不管。其实北美教育强调的是引导,孩子从小被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家长和老师引导他去探索世界,只在有危险时才强行介入。放手让孩子体验探索世界的乐趣,让他们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持续探索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就是“学习玩耍,在玩耍中学习”的要义,也是“快乐教育”的出发点。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说的就是好奇心和热情:因为好奇,才会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因为充满热情,才会有宛若愚笨的执着精神。刷题刷不出好奇心和热情,枯燥而功利的应试训练反而还会摧毁它们。

凭借林雯的丰富社会资源和阿尔巴尼俱乐部的响亮名气,他们邀请到的讲师团阵容“豪华”,包括政界知名人士和教育界高管,参与课程的华裔青少年得以聆听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一手讲述,还学习到了一些社交礼仪以及平常很多普通人不了解甚至想不到的技巧和能力。

比如多伦多大学教师俱乐部主管(Faculty Club manager)告诉学员,多伦多大学在正式聘请教授前,系主任会请候选人吃一顿饭。其实这是聘用过程的一道程序,席间会考察应聘者的餐桌礼仪、谈吐等。

参加Rising Dragon培训的华裔青少年在学习餐桌礼仪(图片由林雯提供)

决定华人在北美能否打破天花板飞得更高的,不是数理化,而是我们的短板所在。与其日夜刷题力图把成绩从90分提高到99甚至100分,不如把这些精力用来提升学术外的小细节,反而更容易走得远也更轻松。毕竟在边缘苦熬几十年后拨云见日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并不常发生。

当然北美教育并不完美。小学数学能力整体偏弱一直是北美教育界的痛点。近年本地教育界也在反思是否该让孩子少点“快乐”,多点 “延迟满足”,以培养孩子的韧性等等。对于在各种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才来到加拿大的一代华裔移民,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北美的快乐教育中扬长避短,最具挑战性的不是说服孩子拼命刷题,而是承认孩子和自己的不同,并且鼓励和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热爱和适合的领域,哪怕那根本不是我们自己以为的好领域。

好在相比国内的“一考定终生”,北美社会环境更具弹性,对试错的容许度更高----无论是选错了专业还是职业,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不会被“成名须趁早”和“35岁危机”之类的压力困住。一旦认清自己真正热爱和适合的方向,并坚持付出努力,成功指日可待。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工作,你会发现,北美最欢迎的总是那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以及对实现目标充满激情的人,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渴、执着若愚”的人。




分享到: